乡村处处沐春风

2024-03-18 09:48:09 [责编:唐卓婧]
字体:【

全媒体记者 奉永成

通讯员 毛舟宇

3月的湖湘大地,田野披绿装,春耕处处忙。春风正暖,生机勃发。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

省委、省政府扛牢精准扶贫首倡地政治责任,团结带领全省人民高质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奋斗的脚步不停歇,乡村振兴又击鼓催征。湖南牢记总书记嘱托,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部署实施“五千工程”,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浓墨重彩谱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巩固成果,防返贫底线守得牢

2月13日,农历正月初四,十八洞景区游客中心前坪上,迎宾鼓、舞苗狮、巴代特技“下火海”等节目轮番上演,热闹非凡。去年,十八洞村累计接待游客8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2000万元。

昔日贫困苗寨,如今走出了一条“网红路”。去年,“十八洞”减贫与发展论坛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召开;第三期老挝地方政府中高级干部湖南研修班一行也来到这里,感受十八洞村从深度贫困苗乡到小康示范村寨的蝶变。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也是能否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关键。省委、省政府对此看得重、盯得紧、守得牢。

去年,省委书记沈晓明两次赴十八洞村调研,叮嘱大家要自觉扛起精准扶贫首倡地的政治责任,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全体村民都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日子。

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一到湖南履新,便深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调研,叮嘱大家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共同富裕。

守底线,机制是关键。湖南建立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在全国率先创建省级防返贫监测与帮扶管理平台,推行监测预警信息化管理,对返贫对象实行监测,及时将有返贫致贫风险农户纳入监测范围,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落实帮扶措施,增强内生动力。健全“三员、三网、一户一画像”监测机制。“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持续动态清零,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学生应助尽助,脱贫人口全员参保,6类重点对象住房问题动态清零,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8.27%。

持续提高收入,筑牢防返贫底线。大力实施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将监测收入基准线调整至7500元,防返贫监测对象实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农村低保标准增加到5849元每人每年,保障农村特困人员35.35万人。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资金是保障。湖南严格按照“四个不摘”要求,相继在财政衔接补助资金、驻村帮扶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实施方案。

财政投入只增不减。2023年,中央投入湖南补助资金74.38亿元,省本级投入51.4亿元,新增涉农贷款2513亿元。

2023年5月,全省选派新一轮8841支驻村工作队,24589名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员手握“接力棒”,激情满怀,进村到岗。

帮扶不松劲,增收有门路。2023年,全省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036元,增长9%;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7661元,增长13.9%。

产兴业旺,农民收入节节高

3月10日,祁东县白地市镇绿佰珍中药材种植基地里,村民忙着将中药材淫羊藿下种育苗。近年来,祁东县通过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带领村民稳定增收。

乡村要振兴,农民增收是关键。产业和就业是增收的两个重要抓手。

持续抓好产业兴农,脱贫地区精准务实补短板,延伸产业链,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立足农业资源禀赋优势,湖南紧贴市场,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壮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全省12个核心产区产业集群,接续梯次发展;粮食、畜禽、蔬菜、油料、柑橘、竹木等优势特色千亿产业,帮助农民鼓起腰包。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大湘西茶叶带、湘南脐橙带、湘江源蔬菜……三湘大地,“湘字号”特色农业产业持续发展壮大,支撑乡村加快振兴。

利用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一批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在湖湘沃野拔节生长——

长沙县金井镇,一片茶叶带动茶园变景区、小镇变强镇,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

湘西保靖、花垣,成千上万的农民种茶卖茶,一亩黄金茶毛收入近万元,茶农盖起幢幢新房;

永顺猕猴桃、莓茶打响品牌,让农民挑上了“金扁担”;

汝城县沙洲村蝶变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红红火火。

……

穿衣提领子,牵牛牵鼻子。湖南扭住资金支持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去年中央衔接资金用于产业的比重达60.3%,实施帮扶产业项目“四个一批”全面核查,脱贫地区“两品一标”农产品达1505个,带动232.5万名脱贫户增收。

十个指头有长短,乡村产业发展不能“一刀切”。湖南增强重点区域“发展力”,推动15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特色产业发展,支持共建园区16个,带动全省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村集体经济是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引擎”。湖南建立农业农村多元投入机制,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去年,全省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15.16亿元,经营性收入“空壳村”实现清零。

乡村振兴,既要看量化指标,更要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就业不用去远方。”3月7日,走进武冈市湾头桥镇搬迁安置点帮扶车间,墙上的标语十分醒目。正在车间工作的搬迁群众殷少菊说:“楼上生活,楼下就业,每月有工资,早晚还能干农活。”

没有等出来的成功,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湖南突出稳岗就业,大力实施就业帮扶“五个一批”行动,以就业带动农民增收。去年,全省脱贫人口务工达到253.22万人,农民收入增幅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宜居宜业,山乡巨变绘新景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要走的路很长、面对的挑战也很多。

2月2日,在省委农村工作会上,省委书记沈晓明强调,要因地制宜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南“山乡巨变”新篇章。

湖南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找准乡村振兴切入点,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动乡村振兴开新局。

湖南大胆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乡村治理中强化政治领导、夯实基层基础、团结凝聚群众,推动乡村人才培育、乡风塑造、生态维护,让基层党建的优势不断转化为乡村治理的效能。

浏阳市将全市划分为3.2万个微网格,做到户户有人联、有人管,“五微联治”模式,撬动乡村“无微不治”;津市市毛里湖镇青苗社区,一张张摆放整齐的“红色存折”里,记录着所有党员的“政治分”;宁远县九嶷山瑶族乡西湾村开辟党员服务驿站,化解基层矛盾;宁乡市大成桥镇“党员带着群众干,描绘大成新画卷”主题党日活动成为全省品牌。

“流转土地种油茶,我支持。”春节过后,在衡南县云集街道普贤村召开的今年首场屋场恳谈会上,村民颜玉春率先表态。

衡南县在乡村治理中,探索推行屋场恳谈会形式。干部与村民同坐一条板凳,牵手拉家常,一起围绕发展和生活中的难点、堵点问题畅所欲言,成功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

乡村治理效能提升,文明乡风浩荡而来,群众投身乡村振兴的干劲越来越足。大山深处走出“网红路”,偏远乡村也有了“文艺范”。美丽乡村、秀美屋场、五美庭院遍地开花。102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点缀在湖湘山水间,成为人们向往的精神家园。

乡村是中国人的根。在乡村振兴征程上,湖南深入学习领会浙江“千万工程”的成功实践和丰富内涵,坚持规划先行,立足乡村特征改善乡村风貌。全省1.8万个村完成分类规划,全面铺开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实施“湖湘千万工程”和“五千工程”,农村厕所革命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向纵深迈进,和美乡村款款而来。

(一审:田镇圆 二审:刘乐 三审:石伟)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