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创业路上,听取蛙声一片

2024-08-09 17:35:05 [责编:唐卓婧]
字体:【

全媒体记者 刘家璇

8月6日,日暮降临,天边最后一抹夕阳隐没。李娟端着装满活体黄粉虫的大盆,轻轻推开位于常德市石门县养蛙场的大门。蛙声一片,此起彼伏,交织成夏夜独特的交响曲。

她一边走,一边细心地将黄粉虫均匀地撒在各个蛙池中,每撒一处,石蛙们便纷纷跳过去,争先恐后地抢食。

维新镇,石门县一个默默无名的小村镇,如今因李娟和她的农业科技公司而“鸣”声在外。

“我没想过能从专科读到研究生,更没想过有今天的发展规模。”28岁的李娟,回首8年养蛙路,颇有感慨。

2016年,她在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就读期间,经一次偶然的技术培训,结识了湖南农业大学向建国教授。

在培训课上,向教授详尽介绍了石蛙的生长习性、养殖技术要领及产业发展现状。李娟听后,立刻想到了自己的家乡石门:“那里有山有水有树林,环境极适合石蛙生长。”

于是,李娟暗下决心,要利用家乡的冷水资源,投身石蛙养殖创业。2016年,她带领团队成员创立了湖南渔欣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石蛙养殖。

“蛙身上黏糊糊的,养蛙每天还要跟虫子打交道,脏得很!”李娟想跟着向教授深入钻研石蛙养殖。没想到,却被泼了一盆冷水。“你一个小女娃,真能吃得下这个苦吗?”

“教授,我是真心想回老家创业,哪怕只让我当个旁听生都好!”拗不过诚意十足的李娟,向教授鼓励她,若努力通过考试,便可收她为“徒”。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娟2019年顺利考上湖南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然而,她创业路上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野生石蛙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数量稀少,生长条件十分苛刻。它们偏爱栖息于幽深山涧,对水质要求极高,畏光怕声,只吃活虫,不吃死物。如果周边的水源、空气等环境有污染便难以生存,生长周期长达3-5年,养殖难度极大。

为了解决石蛙养殖难题,2016年起,李娟带领团队成员,日复一日蹲守在山林小溪边,细心观察野生石蛙的生活环境、习性。2021年,在向教授的带领下,李娟团队突破全雄苗种培育、弱毒多联疫苗、性别相关标记等关键技术,助推石蛙全雄育种。

技术终于取得了突破,可是创业启动资金从何处寻?又一道难关挡在李娟面前:石蛙的养殖周期长达三年,至少需要一百万的创业启动资金。

在学校的支持下,李娟先后参加了第五届“农行杯”湖南省农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创业类比赛,项目成功入选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红枫计划”,获得45万元来自地方政府的创业基金支持。

从搬砖到投苗,人工孵化蝌蚪、种蛙培育……李娟团队慢慢“孵化”出在石门老家的第一家石蛙养殖基地。

“一个人的成功不算啥,得能让更多村民也富起来,那才算真正的成功。”于是,李娟团队走进一家家水产养殖企业和养殖合作社开展技术培训,送养殖技术下乡,带动更多乡亲们通过石蛙养殖致富。

近年来,李娟团队先后在湖南省内的石门县、慈利县、武陵源区、浏阳市、资兴市,以及江西省的靖安县、莲花县,成功建立了7个石蛙养殖示范基地。同时,他们与19家餐饮企业建立了稳定的采购合作关系。

李娟介绍,人工养殖的石蛙在市场上价格可达140元-398元/斤,一个五亩的基地就能带动20户农户增收。她以实际行动打破了做农业“既辛苦又不挣钱”的传统观念:2023年渔欣味养殖团队销售额超四千万元,产品远销江西、广东、香港等地,技术、产品和蛙苗均供不应求。

“蛙类捕食昆虫,而这些昆虫又以白菜叶为食。除了养石蛙,还可以发动村民养虫子、蘑菇,种植瓜果,实现绿色‘循环’发展。”李娟对公司未来的发展规划愈发清晰:她计划与村里“抱团发展”,通过延长石蛙养殖的产业链,践行循环经济模式,带动更多人走上绿色致富路。

(一审:夏博 二审:卢小伟 三审:石伟)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