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这一年:桂花村的“三色”蝶变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记者 卓萌 刘蓉

2021年5月7日,常德市派驻临澧县望城街道桂花村乡村振兴工作队成立。一年来,在工作队帮扶支持下,桂花村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动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建设乡风文明,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

工作队成立一周年之际,记者来到桂花村,在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人物、望城街道办干部罗海明带领下,实地感受这一年来村庄的发展变化,感受驻村工作队的帮扶“成色”。

种植油茶青蒿 积蓄绿色财富

五月初夏,桂花村里绿遍山原,生意盎然。一棵棵油茶苗成行成列,铺满山丘;一株株青蒿生长旺盛,散发出清香。

早在2018年底,桂花村就开始发展特色油茶产业,产业前景广阔。但由于气候、管理等方面原因,近两年茶山杂草生长迅猛,逐渐呈现出“草比苗高”的态势。

2021年5月,市派驻桂花村工作队正式进驻,广泛走访调研、请教相关专家后,决定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突破桂花村油茶产业发展瓶颈。

一方面,引导村集体和油茶企业以林间套种的方式,种植青蒿等中药材和红薯等粮食类作物,农业企业保价收购,既能高效利用土地,带动增收,又能优化土壤结构,利于油茶苗生长。另一方面,在各茶山铺设碎石路,改善通行条件,便于培管作业。村里聘用村民在油茶基地务工,全年发放务工工资20余万元。

就这样,在工作队帮扶下,桂花村逐渐明确了“以油茶产业为主导、以中药材种植为补充、以合作社运营为突破”的产业发展方向。现在,全村共种植油茶2300亩、青蒿300亩。该村还在全市率先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将村民自产的农产品重新统一包装后推向市场,搭建起农产品销售平台。

“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是工作队的创新之举,现在它已经成为帮助村民增产增收的平台。”罗海明说。截至去年12月底,合作社累计营收20余万元,创造利润近10万元,在进一步增加集体经济积累的同时,带动广大村民增产增收。全村人均收入增长1830元,全年107户脱贫户没有发生一起返贫致贫,10户监测户风险可控。2021年,桂花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4.2万元,较2020年增长了近10倍。

规范养殖黄花鱼 擦亮金色名片

离开油茶、青蒿种植基地,记者来到鸣锣堰黄花鱼养殖基地。微风吹拂水面,泛起阵阵涟漪;撒一把饵料,鱼儿欢腾,水中隐隐闪动金光。

“这片水域有200多亩,原先由村民自主承包、各自经营。因为缺乏管理,到处是散落的渔网,收益也不高。”罗海明说,去年承包合同到期,村里收回水面,统一规范精细经营,投入20万元对该水域进行清淤整修、岸线绿化,并聘请专人管理。

桂花村村民、养殖基地管理员张显元告诉记者,该处水域活水流动,养殖黄花鱼效益好,现在科学规范管理,一亩产值可达5000元。基地不仅通过养殖黄花鱼壮大村集体经济,还打造成“公园式”景观,周边村民经常来这里散步、休闲。

发展黄花鱼养殖,正是桂花村配合望城街道“一乡一品”建设的重要举措。相传楚国大夫宋玉在望城一带生活了40多年,地方志中也载有《黄花鱼儿歌》:“年年四月菜花黄,黄花鱼儿朝宋王。花开鱼儿来,花谢鱼儿去。只道朝宋王,谁知朝宋玉。”可见黄花鱼与当地结缘已久。

作为临澧黄花鱼地理标志性产品的发源地,近年来望城街道立足资源优势,着力发展壮大黄花鱼产业,擦亮黄花鱼历史文化与产业发展的金色名片。街道在桂花村、楚城社区、看花村的交界处打造黄花鱼特色小镇。桂花村乡村振兴工作队积极融入区域整体发展规划,在街道建议下建设桂花村黄花鱼养殖基地,为小镇的黄花鱼产品供应提供保障。村里的脱贫户刘祖军养殖黄花鱼、在小镇开黄花鱼特色餐馆,以黄花鱼特色菜式吸引外来游客,构建养殖、销售“一条龙”产业链。2021年,刘祖军一家纯收入达50万元。

精心改造“火烧湾” 挖掘古色底蕴

车辆行驶在宽敞的村主干道上,一路畅通无阻,两侧花木葱茏、路灯齐备。很难想象,一年前这里的老百姓还经常因为堵车大伤脑筋。

“桂花村临近县城,务工的村民比较多,进出车辆也多。之前村主干道只有3米宽,每天早晚会车都是个大问题。”罗海明介绍说,2021年,在工作队支持下,桂花村拓宽村主干道1.6公里,建设通组公路0.9公里,完成1.7公里生产用电和1.2公里自来水管网提质。村民出行更便捷,生产更便利,生活更舒适。

“变化最大的要数‘火烧湾’,这是桂花村人居环境提质改造的一大亮点。”罗海明说。记者来到桂花村火烧湾幸福屋场,只见一棵高大的青钱柳挺立在广场中央,树上垂下碧绿的“钱串儿”;树下,孩子们滑滑梯、荡秋千,不亦乐乎;老人们坐在石椅上聊天、吃枇杷,一派清闲。

从村民闲聊中记者得知“火烧湾”的来历。相传在屈原投江后,宋玉在这一带设立祭坛,为屈原招魂,火光烧红了半边天空,得名“火烧湾”。解放战争时期,火烧湾及周边地区是临澧县委地下党组织的主要活动区域,至今还保留着相关遗址。

火烧湾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过去却没有充分利用起来。“以前这里环境不太好。现在你们看到的小广场,原本是个土坡,长满杂草。工作队为了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把这里打造成一个幸福屋场。”坐在屋场凉亭里,59岁村民田自秀说,“现在环境搞好了,我们每天没事就来水塘边散散心,到健身区搞搞锻炼。周边的村民也喜欢来这里休闲。”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工作队将地方文化特色与人居环境提质改造工作相结合,打造火烧湾幸福屋场,最大限度保留地方历史文化。”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冯琪智说。记者看到,幸福屋场周边的村居用手工墙绘的形式,再现火烧湾的历史传说,与凉亭、竹篱相映,古色古香,韵味十足。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