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个性化文化IP,为乡村留住乡愁

[来源:湖南日报]

文丽丽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乡愁作为一种文化记忆,是推动文明培育与文明实践、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打造一系列具有文化特质、品牌内核、独特价值的个性化文化IP,展现并留住富有湖南特色的乡味、乡景、乡情、乡魂,将乡愁牢牢系于湖湘儿女的情感之中,是推进湖南文明实践、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打造湘农菜IP,让乡土美食更具吸引力,留住“乡味”。乡土美食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应通过打造湘农菜IP,彰显湖南乡土美食的食材特色、口味特色、工艺特色、品质特色、仪式特色等,留住“乡味”。一是彰显乡土美食的本质特色。结合乡村的自然环境与文化习俗,从农产品养殖和种植、食材选取和营养搭配、菜品种类和口感等方面挖掘乡土美食的本质特点,打造多元化风味标签。二是彰显乡土美食的工艺特色。在食具制作与使用、食材烹饪程序和食物造型审美层面,结合本土化特色与现代审美,打造个性化工艺标签,在原料美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乡土美食的形态美、艺术美、意境美。三是彰显乡土美食的文化特色。发掘整理湖南乡间特有的饮食文明礼序、菜品文化寓意、饮食环境布置,展示民族文化传承,为乡土美食注入更多的自信力、更强的吸引力、更持久的生命力。

打造场景化IP,让乡村风貌更具辨识度,留住“乡景”。乡村风貌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物质体现,应通过打造场景化IP,展示具有湖湘特质的自然景色、传统建筑、农业耕种、乡村生活等乡村风貌,留住“乡景”。一是突出乡景中的自然风貌。根据不同的地势地貌、水土气候、植被景观等塑造特色的自然景观IP。二是挖掘乡景中的历史文化。乡景是乡村记忆的载体,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比如深度发掘娄底紫鹊界梯田源远流长的稻作文化、渔猎文化,使乡景更具文化底蕴和辨识度,从而以景托文、以文化人。三是展现乡景中的农业特色。通过展示特色各异的农业景观与乡村传统习俗、提供不同方式的劳作体验,使乡景成为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有机结合体,让人们从中感受别致乐趣。

打造情感化IP,让乡土记忆更具人情味,留住“乡情”。乡土情怀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通过打造情感化IP,展示乡民勤劳淳朴、热情好客的形象,留住“乡情”。一是展现年长乡民的乡土情结。充分利用信息平台传播年长乡民的成长故事、乡恋细节,激发当代青年更多的乡土认同感、归属感。二是展现原住乡民的民风特质。发掘、整理、传播湖南优良祖训家规、红色家风文化资源,以蕴含其中、一脉相承的特色民风、传统美德唤起离乡游子的思乡之情、爱乡之感,使他们的精神需求与故乡民风相连接、相融合。三是提振新乡民信心。充分展示新时代湖南乡村风貌新变化、乡村经济新模式、乡村生活新状态、乡村发展新活力,带动新乡民因乡情坚定留下、提振投身乡村建设的信心。

打造价值化IP,让乡村文明更具时代感,留住“乡魂”。乡土价值是乡村文明进步的内在动力,应多维发掘乡村发展价值,通过打造融合乡味、乡景、乡情的价值化IP,留住“乡魂”。一是发掘乡村历史文化价值。乡村历史文化价值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综合体现,是新时代乡村文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维系乡民情感、满足城乡个体文化需求的重要内容,应充分挖掘乡村特色风貌与建筑遗迹、古代军事遗迹、历史名人名事等的价值底蕴。二是释放乡村产业价值。应充分开发利用好乡村富有特色的农业资源、自然景观、村落形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现代化农业、休闲农业,吸引乡民扎根乡村、推动农村产业蓬勃发展。三是发挥乡村生态价值。良好的自然环境、闲适的生活方式、浓厚的乡土情怀等共同构成了乡村的生态宜居价值,应使乡村在现代康养中充分发挥独特优势与现实功用。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理工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