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穷窝窝” 奔向新生活

[来源:湖南日报]

——洞口县统筹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文章

肖洋桂 谢定局 张振夏 杨宏伟

11月24日早晨,雪峰山下,幸福小区居民相继走出住房,呼朋唤友,去上班、或送学、或买菜,像相处多年的邻居一般亲密。就业、就学、就医有保障,基础设施也完善,让搬迁至此的居民安居乐业。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洞口县建设这样的集中安置点60个,13212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搬出“穷窝窝”,住进窗明几净、配套齐全的新房子,过上新生活。

抓长效机制,守住“防返贫”底线

“我能在家门口工作,这样的好事,以前做梦都不敢想。”11月24日,洞口县花古街道幸福小区帮扶车间里,因车祸致残的李文光坐在轮椅上制作手工饰品。包括6名残障人士在内,该车间共吸纳了10多名小区居民就近就业。

洞口县坚持巩固脱贫成果,配齐配强县、乡、驻村工作队、管委会等四级工作专班包保安置点后续扶持、社会风险防控等工作。通过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动态监测帮扶体系,对家庭收入不稳定、生活困难的搬迁户,根据防返贫动态监测相关政策,及时纳入动态监测并制定“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守住易地搬迁群众返贫底线。

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作为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要抓手,聚焦集中安置点,兼顾分散安置搬迁群众,加强防返贫监测帮扶,优化后续帮扶政策,强化产业就业帮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配齐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可发展、能致富”。

抓产业就业,确保稳定增收

“我现在家住五楼,帮扶车间在二楼,工作、顾家两不误。”毓兰新城搬迁户陶娟开心地表示。

近年来,洞口县依托产业发展优势,通过资金入股、资产折股等方式,与企业联姻办扶贫车间、与社区联合发展产业,把“扶贫车间”建在家门口,采取工业园就业培训及“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扶贫”模式,筛选培育一批有脱贫能力、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参与结对帮扶,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好业、能脱贫、不返贫。

同时,持续做好搬迁对象就业动态跟踪管理服务,对所有有意愿的搬迁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每人至少掌握1项职业技能,通过“公益性岗位+省际和省内劳务输出协作、就近就便灵活就业、帮扶车间就业”等方式,提升就业规模和质量。不定期举办的育婴师、电工、面点师等免费技能培训,受到了搬迁群众热烈响应。

抓民生保障,完善配套设施

“以前住在半山腰上,房子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自从搬入大屋瑶族乡集中安置点,睡觉都踏实了许多。”搬迁户杨卫华说,在帮扶人员的指导下,成立瑶味特色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融入安置点,与乡亲共同致富。

洞口县对各安置点在选址时,要求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覆盖的范围内,同时全面实现通水、通路、通电、通网。2020年以来,配套建设了经开区安置点幼儿园、经开区安置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月溪鸿程安置点幼儿园,全面解决搬迁群众就近就医、就学。在桐山乡马颈村、月溪鸿程、黄桥镇八丘亭等安置点建设文化广场、安装文体器材。

该县对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坚持属地管理,通过成立管委会,派驻帮扶工作队等方式,负责搬迁群众的后续帮扶。

截至目前,该县已发放各类后续奖补资金300万元,有25个企业吸纳搬迁户就业286人;建设扶贫车间7个,吸纳搬迁群众300多人就业;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共带动搬迁群众共同致富1000余人;在经开区、月溪、大屋、黄桥等大型安置区流转120余亩,通过建设小微型扶贫菜地,降低了搬迁群众的生活成本。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