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师徒的粮安梦

全媒体记者 王铭俊

2月17日,正月初八,海南三亚。记者来到湖南农业大学南繁基地,拜访水稻育种专家陈立云,初到却扑了空。

基地有栋近20年的3层老房,迎来送往在此南繁的师生。

南繁,中国农业最重要的科研项目之一——育种人将夏季作物的育种材料,在冬季拿到我国南方热带地区繁殖和选育。

人们习惯叫这些育种人“候鸟”,75岁的陈立云属于年纪最大的一批。自1975年开始南繁,他育成水稻品种100余个。

陈立云的学生、湖南农业大学种子科学系主任雷东阳敲响老师的门,人不在。打电话,也没人接听。

我们决定先去试验田走走。

火辣辣的太阳下,30亩水稻像一张张绿毯,徐徐铺开。这里种满了师徒研发4年的“宝贝”——特早熟水稻。

为解决南方地区冬田荒废问题,科研工作者创制了“稻—稻—油”三熟制种植模式,在冬闲抢种一季油菜。

油菜多在5月中旬成熟,可一旦过了“五一”,就错过了早稻种植的最佳时节。早稻成熟晚,给晚稻留下的时间就更少了。因种植晚,晚稻遇上寒露风,让农民好几个月的付出“打水漂”,是常有的事。

“候鸟”往南飞,就是要给“稻—稻—油”赢得时间!

“陈老师在那边,拄着棍子的就是。”雷东阳一眼发现了远处的老师。

他解释,田间时有眼镜蛇等出没,老师习惯用棍子对抗它们。

早晚各1趟,每趟2小时,75岁的陈立云,走在熟悉的田坎上。

今年大年初一,万家灯火时,他们还在田间播种。“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是对育种人最基本的要求。”陈立云告诉雷东阳。

培育成熟、稳定的水稻品种,往往要经过8代到10代的繁育和筛选。在长沙,光选定品种就要花费4年以上的时间。而在海南,时间缩短了1倍。师徒耗费4年在海南选育的种子,不仅稳定成型,还完成了多轮抗病、耐寒基因的升级改造。

品种投入市场后,待到4月底,油菜早熟时,农民就可将种子直播或抛秧下田。它熟得快,比市面上已有早熟品种还早8—10天,为“稻—稻—油”种植抢来“时间差”。

难得的是,特早熟水稻化解了“早熟”和“高产”的矛盾。

记者随意拨开一株水稻,里面的谷子又密又大。此前的早熟水稻,一穗只有几十粒谷是常事,新品种平均达到300粒以上。农民用它种双季稻,每亩一年可收获2000斤稻谷,较种植单季稻提高500—600斤。

取好叶片,送往长沙做基因检测;做好灌溉,给稻田加水。

陈立云安排好下午的工作,揽着一片冬色,往住所走去。师徒的背影消失在阳光照射的稻田旁。

目前,特早熟水稻有2个品种已定型,分别取名麓山、粮安。

一个是来自故乡熟悉的名字,一个传承着一代代育种人朴素的心愿。

(一审:杨露 二审:卢小伟 三审:石伟)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