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章县教育局振兴乡村教育工作探索:三级聚力城乡联盟 携手振兴乡村教育

2021-11-24 11:31:28 [责编:唐卓婧]
字体:【

宜章县教育局振兴乡村教育工作探索

三级聚力城乡联盟 携手振兴乡村教育

一、案例背景

教育是乡村的支柱,乡村的振兴、农村的现代化离不开乡村教育发展。当前,乡村教育普遍面临“空心化”处境:虽然农村学校硬件条件明显改观,但教师队伍和管理跟不上,质量上不去,学生留不住,大量学生往城里挤。要留住孩子,则要振兴乡村教育。

宜章县是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2018年脱贫摘帽。全县总面积2117.84平方千米,辖19个乡镇246个行政村,总人口65.01万。全县现有公办法人单位学校49个(含科级单位12个),中小学校224所(含民办 16所),其中:普通高中学校4所、职校2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3所、初中24所、小学45所、村小(含教学点)135所。幼儿园104所(含民办幼儿园56所)。教师进修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各1所,电大工作站1个。全县共有在校学生104530人,其中小学49230人(城区21439人),初中25797人(城区10357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在校学生43231人,占比57.6%。

二、破解之法

如何全面提升教育品质,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我县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让农村娃在家门口上好学、家长安心留下搞好乡村振兴。2021年秋季学期,宜章县教育系统采取“1+M+N”的校与校结对帮扶振兴乡村教育新模式,充分发挥县属中学和城区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影响、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推动优质学校辐射农村薄弱学校常态化,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别和校际差距,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三、具体做法

1.加强统筹调度。成立宜章县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振兴乡村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分管教育的副县长任顾问,县教育局局长任组长,县教育局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任副组长,局机关各股室、各学校党政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乡村振兴办,县教育局分管乡村振兴工作的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县教育局乡村振兴办主任任办公室副主任,统筹协调各项工作。

2.创新帮扶模式。在县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协调指导下,根据“学校均衡、区域邻近、共同发展、资源共享”的工作原则,采取“1+M+N”组建模式,即由1所牵头学校(科级学校)、“M”所责任学校(县属学校或城区学校)和“N”所受助学校(乡镇学校)组成,在县域范围内因地制宜将若干个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发展水平处于不同层次的城乡学校组建为“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共同体”,实施城乡中小学校教育结对帮扶,促进全县城乡教育融合发展、资源均衡流动。

3.加强业务指导。县教育局机关各股室根据职能职责和考核要求,加强对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办学的业务指导,确保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实效。牵头学校、责任学校全面统筹指导帮扶学校的队伍建设、基层党建、教学管理、教研教改、信息技术运用等学校管理和日常工作。根据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每年组织结对共同体开展调研、指导、送教、评估考核等活动不少于10次,其中每年至少安排4次结对共同体“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开展集中送教活动。除送教活动外,结对责任学校与受助学校之间每年开展教研活动不少于6次,开展面向学生的各类活动每学年不少于4次。实现共同体校际之间管理互通、师资流动、资源共享、研训联动、质量并进、文化共建、项目合作、驻村同帮、困难互助的效果。

4.强化督查考核。县教育局依据《宜章县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工作考核评价办法(试行)》,按年度对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办学情况、实施过程及办学效果开展捆绑式评估,通过查看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整体发展与共同体每一所学校的进步,实现考评结果与学校或个人荣誉、评优评先、职务晋升等有机衔接,激发广大教师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四、帮扶成效

1.制定了发展规划,完善了乡村学校管理制度。12个城乡学校共同体都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建立了行政管理、结对帮扶、教育教学和教科研等方面的制度。

2.加强了资源融合,提高了乡村教师专业水平。牵头学校、责任学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向受助学校开放,实现网上共享。受助学校与牵头学校、责任学校的骨干教师结对成立“名师教堂”,促进共同体教师的专业成长。

3.优化了师资配置,促进了校际教师交流合作。共同体牵头学校、责任学校的教师到受助学校交流轮岗,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校际间的交流合作。

4.搭建了活动平台,提升了乡村学校教学质量。共同体通过组织调研、指导、送教等活动,有效地提升了乡村学校教学质量。

5.丰富了学生活动,促进了全县学生健康成长。共同体内积极开展面向学生的各类协作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

(宜章县教育局  欧红军)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