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华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对乡村文化振兴顺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整体向好。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民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新情况、新问题,影响了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树立协同思维,多点发力、整体联动,把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作为系统工程稳步推进。
党组织是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引领者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德治传统源远流长的国家,带有鲜明而深厚的道德基因。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自身的道德建设,百年征程上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理念,以“我将无我”的牺牲和奉献精神占据着道义制高点,练就了其他政党无可比拟的“看家本领”。
推进乡村文明建设,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必须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强化政治方向引领。农村基层党组织既是引领乡村振兴的领导力量,也是做好农民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其素质能力和精神面貌直接影响到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应当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主动占领“道德高地”,必须以党员干部的先进性、纯洁性为参照标杆,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教育引导广大农民“感恩党、听党话、跟党走”,引导农民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构筑起健全的道德行为规范,推动农民精神文明水平有一个较大提升。
农民是农村思想道德素质的主体
要遵循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发展规律,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激发农民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发挥。充分保障农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充分发挥村委会、农民团体、民间组织、民间艺术传承人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力量,打造以农民和农民组织为主,地方党委、政府为辅的乡村文化建设机制。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主体意识,更好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农民的主体能力,夯实乡村文明建设的群众基础。
让社会组织担当农民道德素质提升的重要推手
作为乡村治理结构中的重要一环,各类社会组织在农民道德素质提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社会治理向基层下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打造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可以丰富乡村文化振兴的供给主体,共同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关涉乡村文化政策的制定、修改和评估,农村精神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等众多领域。当前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在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但还面临着定位模糊、治理低效、激励不足等困境。各级地方政府要解放思想,大胆发挥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共绘地方政府、人民群众、社会组织齐心协力共谋乡村文化振兴的蓝图。
新闻媒介要助力农民道德素质提升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讲话对新时代新闻媒体的职责使命提出了新要求。新闻媒介特别是地方融媒具有报道快、传播广的特点,要及时挖掘农村思想道德素质相关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并及时进行推介,对反面的典型案例要大胆进行曝光、抨击,真正发挥新闻媒体激浊扬清、革故鼎新的作用,以此增强广大农民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自觉,构筑农村良好的思想道德氛围,推动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中之重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只有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支点,才能让乡村振兴战略根基牢固。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方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村干部青黄不接,有的乡村“形虽在、神已散”,一些地方道德公序失效、不孝、不敬、不睦邻里的现象增多,低俗、庸俗的陈规陋习盛行,农民的“精气神”须进一步提振。因此,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农村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用通俗易懂的内容、灵活多样的方式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要在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之间划出一条红线,告诉村民哪些是提倡的、哪些是必须反对的,增强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作者系湖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为2020年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中的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20A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