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李忠仁
东安县着眼于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基础上,抓好驻村工作队伍建设长远规划,通过合理调整选派范围、整合驻村力量、拓展帮扶内容,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日常管理和保障激励,确保选得优、下得去、管得住、融得进、干得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活力。
精准选派,确保驻村干部“能干”
2022年以来,东安县聚焦驻村帮扶工作“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的目标任务,选派181名优秀工作队员,组建76支乡村振兴工作队开展驻村帮扶。成立各具代表性的“五支队伍”(党建先锋队、产业先遣队、文化传播队、人才培引队、生态志愿队),开展先锋示范、辐射带动、共促振兴活动。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活力强、学历高、眼界广、电脑熟等优势,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去年来,全县驻村工作队帮助化解矛盾纠纷2000余起,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1200余件。结合落实就业创业服务补助、创业担保贷款及小额贷款贴息、就业帮扶基地奖补等政策,吸引100多名返乡新农人返乡创业。76个驻点村返乡创业成功的新农人创办小微基地30多家、家庭农场50多家,牵头注册农民合作社80多家,带动2000多户脱贫户、近3000名脱贫劳动力就近就业。
精准管理,确保驻村干部“实干”
开展驻村干部“驻心”行动,让驻村干部在思想上、能力上、行动上、作风上、保障上“驻心”。联合各帮扶单位、行业部门,通过典型宣传、道德讲堂、文艺演出等立体化宣传乡村振兴、交通安全、反电诈等知识,共开展专题宣讲300余场(次),送文化下乡20余场(次)。
全县76个驻点村建起15个双季稻生产千亩示范区、51个村党支部百亩示范点、51处村党组织书记30亩示范田,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20余万元,走出一条粮食生产和村级集体经济互促共赢的双丰收新路径。通过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努力,整合扶持资金1893万元,引入金融活水2500万元。共落实乡村建设项目101个、项目资金2195万元,驻点村实现美丽蝶变。整合优化各方资源,不断深化“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形成规模效应,实现互促共赢。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抓实油茶、茶叶、柑橘等七大产业,打造出2亿多羽“蛋鸡”养殖、300余万羽东安鸡养殖、5000余亩烤烟种植、5万余亩柑橘种植、3万余亩油茶种植等五大品牌产业。
在全县“三变”改革示范村、集体经济中央财政扶持村、乡村振兴重点村选派集体经济发展指导员,积极引导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指导农业生产,积极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行动,76个村吸引210余名在外人才回乡投资兴业。协助优化村级“一站式”公共服务,向群众开展政策咨询1780余次,代办事项453件,调解矛盾纠纷136起,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3000余件。
精准考核,确保驻村干部“善干”
建立“三级联管”责任链条,由县委组织部、县乡村振兴局、县派驻村办和乡镇党委共同承担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日常指导、管理、服务职责,派出单位党委(党组)每半年听取1次情况汇报,主要领导每年到村调研不少于2次,班子成员每年到村调研4次以上,构建组织部门统筹管、选派部门监督管理和乡镇党委具体管的“三级联管”责任链条。
落实“五同管理”管理制度。建立“工作同部署、考勤同管理、奖惩同考核、纪律同监督、信息同公开”等五项管理制度,着力解决驻村干部不好管、管不好等问题,确保驻村干部真蹲实驻、真抓实干。规定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每月驻村不少于22天。
实施“四位一体”考核模式。建立驻村干部工作实绩台账制度,实行百分制季度考评、半年述职、年度考核、期满考核“四位一体”考核机制。考核坚持结果导向,强化组织把关,注重实干实绩,结果作为评先评优、记功表彰、提拔使用、晋升职级的重要依据。近两年来,全县累计提拔和进一步使用有驻村经历干部72名。
精准关爱,确保驻村干部“想干”
建立健全驻村工作激励保障机制,切实为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履职创造有利条件,让驻村干部真正能够沉下去、待得住,工作出实效。在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基础上,设置15天工作交接和过渡期,通过召开一次新老队员交流座谈会、开展一次帮带入户走访活动、拟定一份工作交接清单、制定一份后续发展计划“四个一”活动,将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按照分级分类原则,县级每年进行2次以上集中轮训,确保每人每年参加培训时间不少于10天。采用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依托红星网、红星云、远程教育站点,在乡镇党校、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驻村帮扶干部培训6次,培训人员1031人次。
2021年以来,全县共有156名驻村干部分别获省市县表彰奖励。常态开展县级领导及包保部门主要领导下基层活动,了解掌握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员工作生活情况,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一审:吴方明
二审:黄柳英
三审:唐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