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推动我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应以数智化为引领,提升农产品育种、栽培、收获环节的乡“土”资源价值;以纵横延拓为路径,形成兼具湖湘底蕴和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特”色;以联农带农为根本,提高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链多主体协同度,升级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的“产”业全链条。
龙小凤 曹二保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文章提出,“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023年湖南省委一号文件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
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六大强农”行动、积极培育“一县一特”农产品品牌、探索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闭环,打造了安化黑茶、南县稻虾米、炎陵黄桃、保靖黄金茶、宁乡花猪、祁东黄花菜、东安鸡、崀山脐橙、张家界莓茶、龙山百合等一大批“湘”字号特色优质农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优质农产品认证位居全国前列,已具备形成特色鲜明、高效运转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链的基础条件。与此同时,我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链仍存在上下游衔接不畅、产业纵横延拓程度不高、全产业链价值提升不足且分享不均等问题。
鉴于此,我省应立足鱼米之乡的优势,进一步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以数智化为引领,部署创新链,提升农产品育种、栽培、收获环节的乡“土”资源价值;以纵横延拓为路径,拓展价值链,提升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链效益,形成兼具湖湘底蕴和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特”色;以联农带农为根本,完善利益链,提高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链多主体协同度,升级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的“产”业全链条。
以数智化转型为技术逻辑,提高农业产业全链条资源利用效率
数智化是进一步用好湖湘乡“土”资源的突破口,是推进我省农业优势特色全链条建设的催化剂和黏合剂。应以智慧生产为核心,以智慧产业链建设为牵引,搭建农村产业互联网平台,探索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业产业数智化发展,构筑农业产业数字化新场景,发展智能化农机,实现精细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提高耕地、水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整合地方资源,搭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互联网平台。对全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链进行平台化延伸与数智化升级,强化产销衔接、智能决策,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构建全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链图谱,对产业地域分布、产业链结构、产业动态、食品安全监测、供需信息等进行多维度大数据智能分析,建立基础能力改造清单、延链补链清单,明确产业链技术路线及其应用领域、区域分布等,为我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数据及智能决策支持,通过提供数字化产地管理、动态化品质监管、结构化全产业链配置、标准化产销对接、差异化价格体系等服务,形成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链数据大脑。
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打造智慧智能农机发展高地,实施“智赋万企”行动,推动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节本增效提质。紧扣我省丘陵山区占比高的地形特点和农业作业关键环节,自主研发水果采摘、红薯收获机、智能采茶机器人等特色机具,改变丘陵山区“耕牛进得去,铁牛进不去”的状况。搭建省级智慧农机作业和管理平台,探索“数字茶叶”生产新模式,建设望城双季稻无人农场智慧应用场景试点示范项目,推进益阳全域数字水稻产业发展。
以纵横延拓产业链为经济逻辑,提升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全链条效益
把握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链的纵横关系,依靠农业公用品牌、“链主”型龙头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轮驱动,打造湖南农业优势“特”色,是推动我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环节。应以拓展农产品价值、农业功能为主线,强化多部门、多区域协同推进农业优势特色全链条建设,多层次、多渠道提升全链条增值增效空间。
探索以“链长制”为支撑,推动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链延链融链。围绕全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链,探索分门别类建立“链长制”,组建工作专班,任命产业链“总链长”,遴选重点“链主”,推动产业链延链融链,加速“蔬菜+茶油”携手出湘,南竹与茶叶、水果、中药材等产业相加相融。延伸稻虾产业链,建立稻虾生态产业溯源体系和标准化体系,打造产业集群,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采用“绿色生产基地+现代工厂+市场网络+安全餐桌”模式发展预制菜产业,发挥“接一带二连三”乘数效应。推进中药材加工基地的标准化与智能化建设、中药材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中药材旅游基地建设,积极延伸中药材全产业链。
打造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高地,提升优质特色农产品价值链。横向拓展生产链,对接“一带一路”建设以及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形成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纵向延伸产品和产业加工链条,创新“湘字号”农产品精深加工,比如将炎陵黄桃制成果汁、黄桃片、果脯等,依托安化黑砖茶开发速溶茶、黑茶饮料,让土特产变“金元宝”。同时发挥“链主”型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提档升级,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空间。
优化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链路,开发具有多种功能、多元价值的特色农业产业。建议长株潭地区和洞庭湖地区探索“内部有机融合”模式,通过整合零散田块组建土地合作社,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依托“水稻+生态”发展“乡里湘韵”休闲农业;湘西地区探索“跨二连三”模式,以农业产业为基、以民俗为魂、以村落民宅为形,建设“农业+旅游+生态养老”基地,使农业生产实现物化产品和精神产品双重增值;湘南地区发展“倚二连三”模式,依托“湘南脐橙”“早熟油菜”等农产品加工业,完善“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体系建设,提升特色农产品品牌价值。
以壮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社会逻辑,提高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全链条主体协同度
建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形成规模“产”业的有效方式,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应通过完善市场主导、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带领、农户参与的联农带农与产业惠农机制,培育多元化农业产业化联合主体;扎牢利益联结点,形成产权清晰、利益直接、风险共担、机制灵活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共享农外增值收益;强化示范发展、产业帮扶,统筹推进我省农村产业差异化融合发展,让农户共享产业融合红利。
壮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强化联农带农机制,推动农民参与农业产业链融合网络。建议在大湘西地区推行“政府+专业合作社+帮扶供应商+农户”模式,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洞庭湖地区推行“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整村对接”模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在旱杂粮、稻谷等主产地,强化党建帮扶、财政支持,着力培育“湖湘杂粮”“洞庭香米”公用品牌,提高农户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水平。
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建议针对长株潭发展都市农业的地区,采取股份式利益联结机制,推行“企业+村集体+农户”合股经营模式,吸引农户参与农业产业规模化建设;针对益阳等依靠自然环境、文化内涵为旅游资源的地区,采取乡村旅游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就业、培训引领等方式,带动农户参与旅游经营、创业增收;针对常德等依靠农产品为产业资源的地区,采取订单式利益联结机制,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通过保护价收购、利益兜底、利润返还或二次结算等方式,推动农户无风险经营、持续增收。
探索产业帮扶新举措。围绕湖南特色农产品,打造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闭合链路,依托长株潭等龙头城市建设农产品专业市场和区域流通中心,打造“湘”字号农副产品品牌,推动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跨越式发展,实现生产帮扶;建设特色农产品产业园、展销馆,广泛采用电商直播带货等新模式,拓展优质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采取“以购代捐”方式引导社会参与,实现消费帮扶,将“输血”转化为“造血”。
(作者分别系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副教授,湖南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