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显利 胡嘉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推进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需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青年科技人才肩负着科技兴农使命,应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以科技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近年来,湖南开展助力乡村振兴青春建功三年行动,实施“湖湘青年英才”支持计划,同时以省级人才计划“芙蓉计划”为抓手,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等全省重大战略引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其间,将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和科技经济管理干部作为选派主体,累计派出科技副县长和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特聘专家3万多名,在乡村振兴主战场培养造就了一批年轻的“高精尖缺”人才和有湖湘特色的“技能湘军”,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注入新鲜血液,有效促进了农业农村现代化。但我省现有青年科技人才的规模、质量和结构仍难以满足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留乡、返乡、兴乡的一些青年科技人才仍面临政策保障措施不到位、创新创业平台不完备、科技项目供给不足等问题。鉴于此,应通过进一步完善政策机制、搭建服务平台、强化项目供给等举措,更好发挥青年科技人才作用,积极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完善政策机制,成就青年科技人才新作为。完善的政策机制是青年科技人才建功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其一,完善相关福利保障制度。给予下乡、返乡、兴乡青年科技人才一系列政策支持,围绕乡村振兴科技成果转化、壮大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培养乡村本土人才,创新实施湖南省“三区”(边远困难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科技人才选派计划,设置专项人才津贴,落实青年科技人才扎根乡村的福利保障制度。其二,全面深化相关体制机制改革。完善青年科研人员领办创办企业、分享股权期权、技术成果权益分配等机制,健全多元主体参与的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和成果转化的全面保障机制,构建与乡村振兴战略相适应的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其三,优化人才培育体系。推动省内涉农高校紧密对接各地乡村振兴需求,加大专业型、应用型、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地方政府应以农村科技创新培训为重点,加大与高职院校、培训学校合作,推行“定单、定点、定向”培训模式,打造精准化、具体化、实用化培训体系;各地农业产业应着力完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大力培育本土青年科技人才,支撑区域特色产业。
搭建服务平台,发挥青年科技人才新效用。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人才服务平台体系是招引、用活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保障。其一,搭建科技服务平台。面向农业农村建立星创天地、企业孵化器等科技服务示范平台,建立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专家院士工作站等科技服务机构,高效解决农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难题。其二,发展“线上+线下”人才服务平台。其中,“线上”平台吸纳种植、畜禽养殖等农科专家、信息员,提供专家指导、技术供给、产业信息、供销对接等服务;“线下”平台选派省科技领军人才、湖湘青年英才、省级企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带头人等深入全省各县域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优势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基层农地推广示范基地,重点开展核心技术研发、创新科技应用、技能培训指导等服务活动。其三,建立开放式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依托电子网络建立开放式创新创业平台,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顶尖企业与青年科技人才之间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供需精准匹配,助力乡村现代化产业发展。
强化项目供给,激发青年科技人才新活力。实施科技项目不仅是驱动乡村产业创新链形成的关键,也是助推青年科技人才向乡村聚集的关键。其一,以科技项目为抓手,探索突破乡村产业发展的弱点、重点、难点。整合科技人才、经营主体、科研资金,深度融合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推动农村产业生产方式、组织形态、运营机制优化变革。其二,以科技项目为依托,强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支撑。打造科技产业示范带,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互联农业、共享农业等,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构建农业发展新格局,吸引青年科技人才奔赴农村。其三,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实现多主体多要素交叉融合。引进科技型龙头企业、顶尖企业入驻,培育一批科技小微企业,带动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落户乡镇,进而形成“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的服务链,实现“科技创新+产业集聚+人才引进+科技创新+N”的正向循环,有效吸引青年科技人才集聚,形成产业与人才同频共振的新动能。
(作者分别系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湘潭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