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粮仓 安天下

2024-05-23 09:40:57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唐卓婧]
字体:【

我国有14亿多人口,粮食安全必须靠我们自己保证,中国人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要建设好高标准农田,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加强政策支持和示范引领,加大良种、良机、良法推广力度,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进一步把粮食单产和品质提上去,让种粮也能够致富,进而吸引更多农户参与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真正把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走稳走扎实。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

编者按

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位于我国中部,犹如一道“脊梁”,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战略意义举足轻重。

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昌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提出“要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乘势而上,扎实工作,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再上新台阶”。今年3月20日,总书记再次就中部地区崛起在长沙主持召开座谈会,强调“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为中部地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崛起新篇章指明了方向。

为充分报道六省五年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奋力崛起的生动实践和不懈探索,湖南日报、江西日报联合启动“中部向‘新’促崛起”主题采访报道,派出6个采访组,深入一线,展示中部地区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探访六省站在更高起点上,朝着总书记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标,向“新”而行、挺起“脊梁”的新思路和新探索。敬请关注。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黎军 李耀文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盼盼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作为国家的“大粮仓”,中部六省中有五省属于全国粮食主产区。虽然人口只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但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提供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粮食,是中国人牢牢端稳饭碗的重要支撑力量。

2023年,中部六省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9.2%。是什么让中部地区稻麦满仓?初夏时节,记者行进一线、踏足田间,寻求答案。

1.如何在“种得优”上实现新突破?

强“芯片”、攻“盐碱”,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乘高铁一路向北,一进入中原大地河南,一望无际的麦田便涌入视线。即将进入成熟期的麦子郁郁葱葱,如给大地铺上一层毛毯,蔚为壮观,生机勃勃。

被誉为中原大粮仓的河南,是全国小麦第一调出大省,每年向外调出600亿斤原粮及加工制成品,够1亿人吃600天。但过去一段时期,强筋小麦种子却主要依赖进口。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作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十分之一的大省,河南如何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他们的回答是:强“芯”。

2022年4月,河南举全省之力建设种业创新高地,一座立足河南、服务全国的“中原农谷”在新乡悄然矗立。

“新麦45”“新麦58”“豫丰11”……5月8日,记者来到“中原农谷”核心区——新乡市平原示范区,这里的万亩麦地试种着各种新品种。平原示范区农业农村局现代农业科科员郭星站在齐膝高的麦苗中,正查看麦子的长势。

“‘新麦26’强筋小麦品种问世后,我们强筋小麦种子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被打破,全国各地的面包从此有了新乡味儿。”郭星笑着说,去年10月,“新麦58”以1618.88万元的价格成功转让生产经营权,创下我国小麦单品种生产经营权转让的新纪录。下一步,平原示范区将瞄准种子、种苗、种畜禽方向,打造以种业为突出特征的农业创新高地和农业科技新城。

在距离“中原农谷”800多公里外的湖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柏连阳一早就来到实验室,为“种得好”实现新突破而默默钻研。

柏连阳告诉记者,湖南省农科院正以“禾下乘凉梦”为目标,加快科研,现已自主建立了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体系,成果应用实现了双季稻大面积示范亩产突破1500公斤的攻关目标,并创下了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周年产量的历史新高。

同时,柏连阳还利用研究专长,带领团队加快耐盐碱水稻种植技术研究。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把耕地治理好,是中部农业崛起的一个关键因素。”柏连阳说,我国共有15亿亩左右的盐碱地,其中具备有水源、能够种水稻的区域大概有1亿多亩。如果这1亿多亩地都种上水稻,以每亩产量600斤计算,就相当于可多产出湖南省一年的粮食产量,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非常有价值、非常有战略意义。

强“芯”,已成为中部地区抓稳粮食生产的共识。2020至2023年,江西累计投入4.02亿元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湖北加快布局省级“看禾选种”示范,水稻品种优质率达80%;山西持续推动种业振兴“五大行动”,在全省布局5大领域27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安徽水稻良种连续四年出口量居全国第一……

2.如何在“管护好”上展现新景象?

建良田、优农机,不断升级农业生产“新农具”

种子和耕地在变,粮食生产方式也在改变。

5月10日,记者来到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赵桥乡双楼村的千亩无人农场时,“90后”新农人焦瑞正通过病虫害感染系统远程查看麦田里的病虫害情况。“结合系统每半小时一次的拍摄留样,我们便能准确获取病虫害情况,光这一项就能节约30%的农药投入,且灭虫效果更好。”

2021年,焦瑞经营的农场通过搭建智慧决策系统,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运用自主决策作业智能装备,实现耕、种、管、收环节的无人化、精准化和智能化作业。

智慧农业发展,离不开高效智能的农机。

湖南是全国最大水稻主产区,但机械化移栽一直是短板。湖南装备制造龙头企业中联重科研发的水稻有序抛秧机上市后,已推广4000余台,主要销往湖南、安徽、吉林、江西等水稻主产区,并在海外市场进入试验测试阶段。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相对于全球先进农机来说,我们在技术上还是处于跟随的阶段。当前,我们依托在工程机械领域积累的优势,对农业机械持续赋能,补齐短板,突围突破。”中联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付新宇说,为拓展强化农机领域,加快向高端大型智能绿色的农机企业转变,中联重科抽调主力科研人员全力支持农机发展,并成立了中联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形成了1个分公司、4个研发基地的格局,全力架构农业耕、种、管、收、储的全链条产业体系。

眼下,正是江南早稻田间管理关键期。5月15日,鄱阳湖畔的南昌市新建区联圩镇,无人机轰鸣,江西鄱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药肥组组长夏勇正在调度组内人员进行无人机施肥作业。

“我们公司流转了2万多亩农田,基本实现了从育秧到插秧,再到田间管理的全程机械化。”夏勇笑着说,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小田变成了大田,如今只需4个人就可以对田间进行日常管理。

而山西则把用好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法宝”。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长张中东团队研究的“膜侧播种艺机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累计20余万亩,帮助农民增收4000余万元。同时,每亩可节约地膜20%,亩增产50公斤至100公斤。据山西农业大学统计,截至2023年底,学校共选派科技特派员5199人。

3.如何在“增效益”上取得新进展?

成链条、有订单,切实提升种粮农民获得感

5月9日,距离麦子收割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安徽省亳州市种粮大户田慎森却已经在盘算着明年的扩产计划:把土地流转面积从今年的5万亩增加到50万亩。

田慎森表示,这个选择并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

“因为我们这都是订单生产,种的粮食基本不愁销,而且每斤粮食收购价比自行销售价高出5分钱至1毛钱。”田慎森说,是“按图索粮”举措给了他扩大产能的勇气。

“以往粮食生产长期存在混种、混收、混储的方式,规模上不来,造成生产、销售两端都效益不高,结果就是农民不增收、企业不愿要。”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局副局长曹高飞介绍,2019年,安徽在全国首创“按图索粮”生产模式,指导一个乡镇选用1个同类型品种,一个县同类型品种不超过5个,每年制作发布优质专用小麦、水稻种植电子地图,引导用粮企业与种粮农民签订订单,促进产销对接。

“专用粮信息全部上网,企业通过网上查阅‘小麦图’,根据加工需求‘按图索粮’。”曹高飞说,“按图索粮”的精髓在于面向加工安排品种,成“片”种植。通过推行这种“单种、单收、单储和专用”的产销加一体化模式,安徽有效处理了稳粮和增收的关系,优质专用粮食平均溢价10%左右,种粮农民持续增收。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农业产业化,也是当前和今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

走进喜盈盈集团漯河联泰食品有限公司,展厅内展示了膨化食品、糕点、果冻等200多个品类的休闲食品。公司项目部负责人罗改丽告诉记者,近两年,公司在延伸产业链条上不断发力。

“通过产业化,可以将2万元的粮食转化为7万元的商品,同时还带动了当地土地流转价格上升和农民就业。”罗改丽粗略计算,仅务工一项,每年就能为每个进入公司工作的当地农户增收3万至5万元。

当前,该公司正在组建由种子企业、种植合作社、面粉加工企业、家庭农场、休闲食品加工企业、包装企业等加入的产业联合体,通过联合体内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分工与协作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从而实现三大新型经营主体产业联接、利益联接。

不仅如此,产业化还赋予粮食价值实现的更多可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位于上高县的江西金农米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农米业)展厅内,记者看到一粒大米可以演变为籼米淀粉、粳米淀粉、大米蛋白粉、大米蛋白肽等多款产品。金农米业董事长陈林说:“普通大米制作成大米蛋白产品后,附加值能提高30%。”2023年,金农米业营业收入达2.9亿元。

产业化发展,实现了江西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双赢。2023年,江西省涉农企业51.46万家,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大关,达21358元、增长7.1%,居中部地区第一位。加快从传统农业大省迈向现代农业强省,江西步履铿锵。

近年来,我国农业品牌如同雨后春笋般发展成长,在让消费者享受到更多高品质农产品的同时,对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增收也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

湖北在做好粮食生产和加工基础上,全面启动“江汉大米”品牌建设工作。今年一季度,10家核心企业大米产品销售总额达21.2亿元,同比增长11.2%;其中授权江汉大米的产品销售均价4.8元/斤,最低4.5元/斤、最高7.9元/斤。

从“中原大粮仓”到“江淮粮仓”,再到“江南粮仓”;从北方逐步转为金黄的麦地,到长江南岸蛙声清脆的稻田,记者一路探寻,一路感慨:各地景致虽各不同,但稳粮保供的责任担当和务实意识却高度一致。

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中部地区这座国家大粮仓的地位和作用,必将更加稳固且显著。

记者手记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部力量”

粮稳天下安。

从五年前的南昌到今年的长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始终是中部地区崛起的题中之义。五年来,中部六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坚决扛起作为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的政治责任,不辱使命,创新前行。

丰收,从来不只是来自上天的眷顾。

采访期间,记者走进麦地、稻田、食品加工企业、智慧农场、农机领军企业,无时不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为保障粮食安全,挺起脊梁的“中部力量”。

力量来自山西“三农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兢兢业业;力量来自安徽“按图索粮”,创新思路让种粮农民“有甜头”;力量来自江西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刻理解,让深山也有高标田;力量来自河南对“芯片”种业的敬畏和尊崇,不断向“卡脖子”发起冲击和挑战;力量来自于湖北推动优质稻米产业链建设,持续唱响“荆楚粮油”品牌;力量来源于湖南农业科研人员对袁隆平院士科研精神的传承,对“禾下乘凉梦”的孜孜求索……

新时代催生新使命,保障“国之大者”,中部地区有力量,更孕育新希望。

(河南日报、安徽日报、湖北日报、山西日报对本次采写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一审:田镇圆 二审:卢小伟 三审:鲁红)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