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村域记忆场所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2024-09-03 10:05:53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唐卓婧]
字体:【

张立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村域记忆场所作为乡村的“情感基因库”和“文化活化石”,有物态化和非物态化两种基本形态。物态化村域记忆场所主要包括了乡村自然环境、建筑物、生产场地等;非物态化村域记忆场所主要包括了乡土符号、语言、生活习俗、纪念性仪式与活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村史村志等。这些场所全方位展示了村庄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不同时期的发展面貌,真实再现村庄世代奋斗的历程,不仅激发了农村群众对美好家园的归属感、幸福感,而且成为了留住乡愁古韵、成风化人的重要载体。

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率快速提升,一些乡村出现空心化,传统生产生活场地被“废弃”“抛弃”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因为社会快节奏、传播数智化等原因,非物态化村域记忆场所也面临“被侵蚀”“被消逝”的危机。因此,必须通过村域记忆场所的保护、传承与更新,释放其功能和作用,赋能乡村振兴。

加强村域记忆场所的保护传承。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强化保护。严格执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按照生态涵养、环境承载、人口因素、社会经济、生产生活交往、公共服务等进行规划,实现物态化村域记忆场所的多样化功能划分和差异化保护性开发,形成乡土时空中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加强对“过去”村域记忆场所的保护。面对有特色、有名气的古村落,如株洲沩山村、岳阳张谷英村、郴州板梁村、湘西双凤村、邵阳大园村等,当地明确了保护底线要求,禁止大拆大建,坚决反对将村民整体迁出搞开发,防止传统村落过度商业化、景观化,支持村民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推进对“在场”村域记忆场所的保护。重视乡村道德礼堂的建设,推进新时代乡村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宣传村里的好景、好物、好人、好事,并以此为基础生成乡村社会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相融相通的记忆场所图谱,让乡风文明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道德支撑。

推进村域记忆场所的活化创新。首先,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建构村域记忆场所活化创新的领导机制;以村委会自治组织和乡民的广泛参与为主体,形成村域记忆场所活化创新的组织机制;以互联网、新技术新媒介、文化作品的道德叙事为路径,建构村域记忆场所活化创新的延传机制。其次,以生态文明理念、现代产业技术和智慧信息网络推进乡村自然环境的更新塑造。用文旅融合提质,产业振兴助力,把绿水青山“好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好价值”;通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等措施,把基本农田塑造为现代生产场景;通过村庄亮化、美化、智能化工程,把乡村风景、乡土建筑塑造为标志性文旅符号。再次,对乡域优秀传统文化中与现代理念契合度高、结合性强的道德观念、村规民约、纪念性仪式与活动等进行全新塑造。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义胜私欲”“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察色修身”“以身戴行”等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体现在乡村文化产品的培育、创造和延传之中。再如在“婚丧嫁娶”等乡村仪式与活动中,删减“繁文缛节”,保留“孝老爱亲”“节约简洁”的办事风尚,革除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以此推进村域纪念仪式活化创新。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活动,如推动乡村道德模范、“好媳妇、好婆婆、好家庭”等评比,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持续推进乡村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让乡村“歪理邪说”没有市场,推进乡村自治、德治和法治深度融合,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以物态化村域记忆场所“硬环境”的保护开发,支撑非物态化村域记忆场所“软实力”的活化创新;以非物态化村域记忆场所的“软实力”质量,盘活物态化村域记忆场所的“硬环境”存量。二者形成互为依存、互相支撑的良性双循环关系,进而提振乡村“精气神”,将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道德力量和文化支撑。

【作者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湖南文理学院研究基地研究员。本文系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村域道德记忆场所活化创新研究”(22YJA710051)阶段性成果】

(一审:蒋宇 二审:蒋俊 三审:鲁红)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