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歌声声,通道传统村落“风情万种”

2024-10-09 09:45:24 [责编:唐卓婧]
字体:【

编者按

日前,通道侗族自治县、安化县入选全国2024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这两个县在“修旧如旧”维修保护传统古村落的同时,实施活态化传承,见村见物、见人见生活,以用促保、活化利用,传统村落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中焕发新活力,走出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新路子。湖南日报全媒体特推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经典案例,希望给全省古村落保护以借鉴启发。

全媒体记者 肖畅 通讯员 罗艺瑶 吴祥淼

仲秋时节,叠翠流金。通道侗族自治县皇都侗寨,游客络绎不绝。

喝拦门酒、听侗族大歌、吹芦笙、吃合拢宴……来自广州的游客李达,四处游玩,仍意犹未尽。“民俗味浓,随处可见穿戴侗锦银饰、说侗语的村民,村寨保存完好、规模大,放眼全国,实属罕见。”他说。

通道为我省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至今仍保存较完整的侗族原生态文化。该县现有28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居我国所有侗族自治县之首。日前,该县入选全国2024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

“百里侗文化长廊”,一道独特风景

通道有300多个侗寨,平均每5个行政村就有1个中国传统村落。尤其是坪坦河流域沿芋头、皇都、坪坦、岭南等一带,三里一村、五里一寨,串联37个行政村、上百个侗寨,形成“百里侗文化长廊”。

游客李达说,游走“百里侗文化长廊”,侗族村寨形态相似,却风情万种。

走进芋头村,似步入“世外桃源”。牌楼式寨门伫立村口,鼓楼高耸寨中心,风雨桥横卧寨旁小河。村头寨尾葱茏古树下,建有供行人小憩的凉亭。

干栏式民居,沿山脊往上延伸,层层叠叠。房屋不用一钉一铆,材料以木材为主,兼用石块和泥巴。屋顶盖青瓦片,临近傍晚,升起袅袅炊烟,别有一番风味。

行至坪坦村,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新建的芦笙广场上,盛装打扮的姑娘、小伙跳起芦笙舞,一会儿围成圈,一会儿变成“X”形状。游客情不自禁参与其中,随着乐曲舞起来。

踏进岭南村,翠竹环绕、溪河流淌。

耳际传来清脆的银饰碰撞声。发间插着银簪、颈项戴着银板、胳膊戴着银质护手筒的村寨妇女,迎面而来。古道上、小摊前,村民现场展示吹烧、锻打、镶嵌、擦洗、抛光等银饰锻造工序。

“百里侗文化长廊”形成的背后,饱含当地党委、政府的良苦用心。

“我们把传统村落当‘传家宝’来保护。”通道侗族自治县委书记覃歇民说,自2011年启动侗寨申遗以来,该县共投入20多亿元进行传统村落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实施各类项目近200个。

在赓续“款约”治理的基础上,通道建立传统村落数据库,对民居、鼓楼、风雨桥、街巷、古道等进行分类保护。定期开展侗族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与发展培训,400余名匠人常态化开展传统建筑日常维护与修缮。

“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既要做到‘见村见物’,又要做到‘见人见生活’。”覃歇民说,该县借助高校、设计院等力量,在延续侗族木构建筑风貌、体量、营造技艺的同时,注重改善其通风采光、防水防潮、隔音隔热等功能,增加厨卫等现代化生活设施,以此留住原住民、延续民俗风情。

农文旅融合,阔步乡村振兴新“通道”

晨雾弥漫,皇都侗寨披上轻纱。

侗寨门口,侗家姑娘临门而立,挽着侗锦、手捧米酒;侗家芦笙队分列两边,芦笙响起,酒香四溢,迎接第一批进寨的游客。

“我们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产业富民、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农文旅融合,打通发展新‘通道’。”通道侗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田刚介绍,该县建成皇都等4A级旅游景区4个、3A级景区4个,带动3.5万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皇都侗寨村民吴肖月,便是其中一个。“以前务农,年头干到年尾,挣不到几个钱。如今利用自家房屋开起农家乐,月纯收入超万元。”他说。

依托传统村落,以点带面、以游串点,开发侗寨文化风情游、红军长征体验游、侗乡山水游、观光体验游等。

侗民族文化搭台,该县开发建设《戊梁恋歌》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湖南侗锦博物馆、侗族非遗文创体验中心、侗文化风情街、行歌坐夜体验馆等业态和项目。打造包括创意民宿、休闲康养、研学教育等在内的“心侗生活”主题休闲度假系列产品,丰富游客度假体验。

传统村落是近千年农耕文明的结晶。在拓展现代采摘农园、农耕体验园等产业业态的同时,通道加快特色农业发展,为村落发展注入新动力。

有“中国钩藤之乡”之称的通道,中药材资源丰富。田刚介绍,该县安排资金2000万元用于中药材奖补、中药材项目建设。上半年,全县中医药产业链新增综合产值3亿余元。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侗族中药足浴包……”本土网络达人“乡野丫头”,正通过网络直播为湖南农达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侗药带货。

湖南农达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村落建立中药材种植、采摘、收购合作。“近3个月,仅足浴包的订单量就超1.6万单。”该公司董事长刘先玖说,销量喜人,带动村民收入水涨船高。

目前,通道侗族自治县已形成中药材、果蔬、油茶等“三个十万亩”特色产业,带动10万余人增收。今年上半年,该县接待游客22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5%、7.8%。

活态传承,传统村落迸发持久生命力

“在保护利用传统村落的过程中,我们注重文化活态传承。”通道侗族自治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吴林勇说,该县有侗锦织造技艺、侗族建筑营建技艺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0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0余人,绝大多数分布于28个中国传统村落。

侗锦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著名织锦类型之一,主要分布于通道,是侗族传统文化的一颗明珠,具有“展示中国‘女织’文化活化石”之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到位于文坡村的中国侗锦传承基地,国家级侗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粟田梅,正指导年轻织娘织侗锦。“按照年轻人的需求积极创新,侗锦才会有市场。有了市场,侗锦技艺就不会失传。”她说。

近年来,粟田梅带领“织娘”在侗锦中加入亚麻、纯棉等元素,通过材质、颜色和功能的创新,梭说侗锦亚麻系列作品荣获首届湖南文创设计大赛金奖,并走进上海世博会。

为让传统村落迸发持久生命力,通道建设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民俗文化传承基地,集中展示传承歌舞、银饰、织锦、刺绣等民族特色产品和技艺。实施“织娘进高校、学子进侗寨”等人才专项培育计划,推动侗族大歌、哆耶舞、芦笙、鼓舞等民族文化和技艺进校园、进社区。建立“乡乡有节会、月月有活动”的民俗文化展演机制,举办月地瓦、侗年节、大戊梁歌会、六月六歌会等传统节庆活动。

4月17日,湘桂黔原生态大戊梁歌会在通道牙屯堡镇大戊梁文化广场举行。来自湘桂黔3省(区)的侗、苗、瑶等少数民族群众和全国各地游客欢聚一堂,赶大戊梁歌会,行最美侗乡。

侗族大戊梁歌会始于宋,兴于明清。数百年来,每年立夏前18天的“大戊”之日,侗族百姓不下田不动土,青年男女停下手中农活,盛装打扮,云集到大戊梁山上对歌传情,寻找心上人。该活动延续至今,已成为活化传承的典范。

行走通道,穿的侗锦、住的吊脚楼、喝的油茶、吃的合拢宴、唱的侗戏,以及打三朝、闹春牛等民俗活动,处处彰显传统村落的文化魅力。

岁月沉香,古老的村落,嵌着年轻的面孔,如门前的坪坦河,奔流不息。

(一审:夏博 二审:余画 三审:石伟)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