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9月23日讯(通讯员 李小丹)蝉鸣渐歇,暑气渐消。近日,随着优秀实践小结评选结束,常宁市培元中学2324班“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生担当意识培养策略研究”项目暑期实践活动圆满收官。两个多月来,学生们暂别书桌、走进生活,在自我学习、公序良俗、生产劳动、尊老爱幼、诚信交友、助人为乐等维度的实践中,用行动诠释“担当”,让青春在实践中展示风采。
从“知”到“行”:实践里的担当课堂
“担当,是成长的基石。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在社会,我们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职责。”学生黄语薇在实践小结里写道。这个夏天,像黄同学这样对初中生担当意识有了深刻认知的学生不在少数——
在自我学习担当中,同学们自主制定暑期计划,有人坚持每日晨读积累古诗文,有人用30天解锁编程入门,有人通过读书笔记记录《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思考,把“对自己负责”刻进日常;在社区与公序良俗担当里,360余人次化身“文明志愿者”,有的跟着社区工作者清理楼道杂物,有的举着文明宣传牌劝导不文明停车,有的在小区广场组织“垃圾分类小课堂”,用稚嫩却认真的行动维护集体环境;在生产劳动与生活劳动中,田间除草、厨房学做家常菜、帮父母整理衣柜、尝试给自行车补胎……同学们跳出“温室”,在“动手”中体会劳动价值,更读懂了父母的日常付出;而在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实践里,有人每周陪社区独居老人读报纸,有人主动帮邻居照看放假的小朋友,有人在暴雨后帮楼下商铺清扫积水——这些“小事”,成了暑期最温暖的担当注脚。
打卡传薪火:记录里的成长共鸣
“7月25日,帮社区阿姨贴文明公约,手被胶水粘住了,但看到路过的爷爷说‘小朋友真能干’,突然觉得很开心!”“8月2日,第一次给弟弟做番茄炒蛋,盐放多了,但他还是吃完了,原来‘分担’比‘做好’更重要。”
整个暑期,班级群里的“每日实践打卡”从未间断。一张汗湿的田间劳作照、一段厨房切菜的短视频、几句朴实的感悟文字,不仅记录着每个学生的成长,更成了彼此激励的“能量源”。班主任秦艳老师说:“原本担心学生‘应付打卡’,没想到大家越做越认真——有同学帮邻居照看小孩;有同学协助交警在路口引导行人过马路;有同学组织‘旧物义卖’,把钱捐给社区公益箱。这些自发的行动,比任何说教都有力量。”
小结凝初心:担当是“做出来的成长”
暑假结束后,每位学生都提交了一篇实践小结。字里行间,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藏着对“担当”最真切的理解:“以前妈妈让我洗碗,我总觉得是‘任务’;现在每天主动洗,因为发现她下班回家后,看到干净的碗会笑。担当不是‘要我做’,是‘我该做’。”“帮同学补习数学时,他总听不懂,我差点想放弃。但想起老师说‘担当是坚持’,我换了三种方法教,最后他会了。原来担当也需要耐心。”“实践不是‘完成作业’,是让我知道:对自己的计划负责,是担当;对身边人的需要伸手,是担当;对集体的规则遵守,也是担当。”
据悉,本次暑期实践是培元中学与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生担当意识培养策略研究”项目的重要环节。后续,学校和项目组将结合学生实践记录、小结感悟,进一步优化培养策略,让“担当”从暑期实践延伸到课堂学习、校园生活的每一处,真正实现“立德树人”在实践中落地生根。
“这个夏天,同学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用行动书写成长。”项目负责人常宁市教育教学研究室教研员李福林老师说,“担当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每一次坚持、每一次伸手、每一次负责’。期待这份暑期收获,能成为同学们青春里最坚实的底色。”
责编:李慧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