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信息学院蒋钰俊:让会计知识在乡村“活”起来

[来源:华声在线]

华声在线9月28日讯(通讯员 刘文)短短七天,时间虽短,但每一项实践内容都围绕“财务”核心展开,让我在忙碌中收获满满,也让管理学院会计9班蒋钰俊,将该专业的价值在乡村场景中逐步显现。

凭证整理显专业:当好村务财务“小助手”

实践的第一站,我便在村委会计的指导下,参与到上半年村务财务凭证的整理工作中。原本以为村级财务规模小、流程简单,真正上手后才发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农田水利设施维护的支出单据,到村道绿化工程的报销发票,再到村民养老保险的缴纳凭证,每一张单据背后都关联着具体的民生事务。

面对杂乱的票据,我迅速调动课堂所学:先按照“收入”“支出”类别进行初步分类,再根据业务性质细分到“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产业发展”等子项目,随后逐张检查票据的合规性,将符合要求的凭证整齐粘贴,并使用Excel表格进行数据录入与汇总。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帮村委提升了凭证管理的规范性与效率,更在与会计的交流中了解到村级财务的难点——比如部分村民报销单据不完整、资金流向跟踪难度大等,也让我意识到,基层会计不仅需要专业能力,更需要耐心与细心。

理财课堂进乡村:化身财务安全“宣传员”

在与村民的接触中,我发现村里留守老人和儿童较多,他们对现代金融知识的了解相对匮乏,甚至有老人曾因不懂辨别假币、防范电信诈骗而蒙受损失。这让我萌生了开设“财务小课堂”的想法——专业知识不仅能用于处理账目,更能成为守护村民“钱袋子”的工具。

于是,我结合村民的实际需求,精心策划了一场“家庭理财小课堂”。为了让大家听得懂、用得上,我特意避开专业术语,用“拉家常”的方式讲解:拿着不同面额的人民币,教老人们识别水印、安全线等防伪标识;结合村里发生过的真实案例,提醒大家警惕“冒充子女借钱”“虚假投资返利”等诈骗手段;还分享了“量入为出”的家庭开支规划方法,建议大家记录日常收支,合理安排资金。

合作社调研献策:争做产业发展“参谋员”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XX村的特色农产品合作社是当地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我实践调研的重点对象。在走访合作社时,我没有停留在“看规模、听介绍”的表面,而是聚焦其经营管理中的“财务痛点”——通过与合作社负责人深入交流,我发现合作社在成本核算上仍较为粗放,缺乏精细化管理:比如不同农产品的种植成本、加工成本、运输成本没有单独核算,导致无法准确判断哪种产品的利润空间更大,也难以根据成本变化调整定价策略。

针对这一问题,我结合管理会计知识,尝试为合作社提供解决方案:首先建议他们建立“产品成本台账”,按品种记录从种植到销售各环节的支出;其次通过计算不同产品的“边际贡献”,帮助他们识别高盈利产品,优化种植与销售结构;最后提醒他们关注市场价格波动,通过成本控制提升抗风险能力。虽然我的建议还比较稚嫩,但负责人认真倾听、频频点头的态度,让我坚信管理会计思维能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七天的“三下乡”实践,不仅是一次专业实践,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它让我对会计专业、对乡村振兴、对青年责任有了全新的认知。

责编:李慧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