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扫码到共餐:道县白马渡镇校园安全检查的“温暖转身”

[来源:华声在线]

华声在线9月29日讯(通讯员 阳卓乐)备餐间窗口前,身着警服的工作人员熟练点开手机支付码,与扎着马尾、背着书包的学生们并肩排队。“嘀”的一声轻响,支付成功的提示音落下,不是日常的校园午餐场景,而是永州市道县白马渡镇校园安全检查组的“特殊行动”——他们不再是手持台账、站在警戒线外的记录者,而是端着餐盘、坐在学生身边的“同桌食客”,用一次沉浸式体验,让校园安全检查完成了从“冰冷督查”到“温暖共建”的生动转变。

01 扫码支付:把“检查台”搬进学生队伍里

白马渡中心小学的午餐时间,食堂窗口前的队伍里出现了几个特别的身影。检查组的工作人员们没有亮证件、开通知,而是像学生们一样,手里端着空餐盘,安静地排在队伍末尾。轮到自己时,他们自然掏出手机,对着餐台的收款码轻轻一扫,动作娴熟得如同每天在这里就餐的师生。

“以前检查,我们看的是台账上的‘采购记录’‘消毒登记’,现在站在这支队伍里,才能摸到校园餐饮最真实的脉搏。”一位参与检查的民警直言。正是这看似简单的排队、扫码、打饭,让他们捕捉到了传统检查容易忽略的细节:队伍末尾的低年级学生踮着脚才能看清菜品,餐台边缘的防撞条有些翘起,打饭阿姨的勺子在盛菜时会下意识多给学生们添一勺……这些藏在日常里的细微之处,在“旁观者”的视角里极易被忽略,却在“参与者”的体验中无所遁形。

餐台的工作人员起初还有些紧张,手忙脚乱地想着要不要“特殊照顾”,可看到检查组成员和学生们一样,会纠结“今天吃番茄炒蛋还是红烧肉”,会因为食堂阿姨多给了一块排骨而笑着说“谢谢”,便渐渐放松下来,恢复了平时的服务状态——没有刻意的修饰,没有提前的演练,真实的校园餐饮生态,就在这一顿饭的工夫里清晰展现。

02 同桌共餐:让“安全话题”在碗筷间升温

如果说扫码支付是走进校园餐饮的“第一步”,那与学生围坐共餐,便是触达安全核心的“关键一跃”。食堂的餐桌旁,检查组成员与学生们挤在一起,面前摆着同样的饭菜,手里握着同款的塑料勺,聊天的话题从“今天的米饭软不软”“汤里的紫菜多不多”开始,慢慢延伸到“食堂的凳子坐久了会不会硌屁股”“餐后的水果是不是每天都新鲜”。

没有严肃的问询,没有刻板的记录,只有碗筷碰撞的清脆声响和学生们叽叽喳喳的分享。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咬着鸡腿说:“要是食堂的窗口能再矮一点就好啦,我每次都要跳起来才能看到里面的菜。”旁边的男生立刻补充:“还有支付的时候,有时候网络不好,要等好久,后面的同学都会催。”这些带着孩子气的吐槽,在正式的检查会议上很难听到,却恰恰是校园餐饮安全最需要关注的“民生痛点”。

“共餐不是走形式,而是把‘听汇报’变成‘听真话’。”参与共餐的工商部门负责人放下筷子说道,“我们不仅能尝出饭菜的咸淡、看出食材的新鲜,更能听到孩子们最真实的需求。这种零距离的交流,让安全监管既有了‘力度’,更有了‘温度’。”

03 从“查问题”到“找办法”:安全检查的终极答案在“共建”里

传统的校园安全检查,往往停留在“查问题、列清单、下整改”的闭环里,监管部门与学校像是“考官”与“考生”,隔着一层无形的距离。而白马渡镇的这次尝试,彻底打破了这种对立——检查组不再是“挑错者”,而是与学校并肩的“解题人”。

“低年级学生够不到窗口,我们可以在旁边加一个矮一点的‘儿童取餐台’;支付网络卡顿,我们协调运营商优化食堂区域的信号;凳子硌屁股,那就给座椅加一层软坐垫。”检查结束后,检查组与校方围坐在一起,梳理出的改进建议全是从体验中提炼的“实招”。更令人欣喜的是,当天下午,校方就找来工具,把翘起的防撞条重新粘牢;第二天,食堂门口就多了一个临时的“儿童取餐点”,由高年级学生志愿者帮忙打饭。那些曾经需要层层审批的“小问题”,在沉浸式体验与高效联动中,变成了立行立改的“小温暖”。

校园安全从来不是一道“单选题”,不是监管部门的“独角戏”,而是需要监管者、校方、师生共同书写的“填空题”。白马渡镇的这场“温暖转身”,用扫码支付的细节、同桌共餐的真诚,证明了最好的安全监管,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条文执行,而是走进日常的共情与共建。当检查人员的餐盘与学生的餐盘摆在一起,当监管者的耳朵贴近孩子的心声,校园安全便不再是墙上的标语、文件里的条款,而是融入每一餐饭、每一次交流中的“安心感”,在这座湘南小镇的校园里,悄然生长,愈发坚固。

责编:李慧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