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通讯员 潘超红 刘林杰 孙源旗 李莹
2025年7月12日清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数映红途”乡村振兴促进团的成员们,踏着凌晨五点的微光出发,耗时40分钟步行至古丈石板街茶市。为赶上清晨六点至八点的交易高峰,这场与茶农的“对话之约”,让团队在茶香缭绕中读懂了古丈茶叶的产业密码与人文温度。
一场因“对话”而起的清晨奔赴
“茶市的魂,藏在茶农的故事里。”此前与石板街商户老板的交流,让团队定下这场“赶早集”的调研计划。凌晨五点的校门口,成员们带着提前拟好的采访提纲集结,一路笑语驱散了步行的疲惫。抵达时,晨雾未散的青石板路上已渐显热闹:茶农们正低头整理摊位,竹篮里的夏茶带着露水的清润,麻袋中露出的茶芽泛着嫩黄,一场关于茶叶的深度对话,在晨光中悄然开启。

与茶农深谈:手搓与机器里的产业温差
“这是机器揉的夏茶,出得快,但价钱上不去。”一位鬓角染霜的茶农拿起一把卷曲的茶叶介绍,又指向另一侧编织袋,“那是手搓的银针,专采嫩芽,一道工序就得俩小时,贵是贵点,但滋味正,回头客多。”
交谈中,团队摸清了当地茶农“自产自销”的经营模式:凌晨采茶、手工分拣、古法炒制,全程坚持有机种植不打农药,靠着实打实的品质积累口碑。“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每一分都是辛苦钱。”一位茶农笑着展示指尖的老茧,话语里满是对劳动的珍视。从茶叶生长周期到制作工序的差异,从夏茶市场行情到手工制茶的坚守,对话间,机器与手作的成本差异、价格背后的劳动价值愈发清晰。

对话之外:藏在茶香里的情感联结
采访间隙,成员们见证了茶市的温情:熟客蹲在摊位前捻茶闻香,与茶农相视一笑便知心意;相邻摊位的茶农互相递过新茶“品鉴”,无需多言却默契十足。“这不只是买卖,是老主顾的情分。”一位茶农的话点醒了团队——赶市不仅是交易,更是人与茶、人与人的情感纽带。

上午八点,交易高峰渐过,团队在刻有“綠香園”的石拱门前合影后返程。“走这一趟才明白,每一片茶叶里,都藏着古丈人的生活与坚守。”成员们感慨,回程路上的疲惫,更让大家体会到茶农日复一日地辛劳。这场向晨光奔赴的调研,不仅为“数映红途”团队的乡村振兴研究提供了鲜活素材,更让青年学子深刻理解:乡土产业的振兴,既要读懂经济规律,更要珍视那份藏在烟火里的人文情怀。
责编:李慧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来源:华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