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7月15日讯(通讯员 潘超红 刘林杰 钟雯 戴科尧)2025年7月14日下午,古丈县民族中学的教室里,一场名为“童心向党,光影同行”的特色活动正在温情上演。“数映红途”乡村振兴促进团宣传组的成员们,以信封为载体、以光影为纽带,为乡村学子搭建起一座连接当下与未来的精神桥梁。
当洁白的信纸与素雅的信封分发到学生手中时,教室里的喧闹渐渐沉淀为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宣传组成员们没有急于引导,而是先讲述了“红途”精神中“坚守初心、逐梦不止”的故事——从乡村走出的科研工作者如何扎根田野,到返乡青年用知识赋能家乡产业。这些故事像一粒种子,让孩子们在书写前先思考:“我的梦想,如何与这片土地的未来相连?”
于是,信纸上的字迹有了更厚重的分量:有学生写下“想成为农业技术员,让家乡的茶园长出更饱满的嫩芽”,将梦想锚定在古丈县的支柱产业;有学生立志“做乡村教师,教孩子们用数学计算收成,用画笔描绘家乡”,把个人成长与乡村教育振兴紧密相连;还有孩子在信末画下党徽,稚嫩的笔触里藏着“永远跟党走”的赤诚。宣传组成员们逐一看过,在旁批注鼓励:“你的茶园会因科技更兴旺”“乡村的讲台正等你发光”,让单向的书写变成双向的精神对话。
活动尾声,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这些照片不仅定格了孩子们握笔时的专注、微笑时的明媚,更记录下他们眼中跃动的希望——那是乡村振兴最珍贵的火种。宣传组计划将照片在教室打造“时光墙”,旁边预留出空白区域,待来年回访时,让学生们写下“梦想进度条”,形成跨越时空的成长档案。
“比起‘帮助表达’,我们更想传递‘被看见’的力量。”宣传组负责人戴科尧的话道出活动深意,“乡村孩子的梦想不该只藏在心里,当它们被书写、被展示、被铭记,就会成为对抗迷茫的勇气,成为扎根乡土的信念。”
这场看似简单的写信活动,实则是“数映红途”乡村振兴促进团“精神振兴”工作的缩影。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中,经济发展是骨架,而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则是血脉。当孩子们的梦想与家乡发展同频共振,当一封封信笺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载体,乡村的未来便有了最坚实的精神支撑。光影会褪色,但那些写在信里的初心,终将在时光中绽放成璀璨的星火。
责编:李慧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