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7月18讯(通讯员 潘超红 刘林杰 胡妮 戴科尧)2025年7月16日,古丈县民族中学的教室里洋溢着欢声笑语。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的“数映红途”乡村振兴促进团教学组,在此为古丈民族中学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剪纸美育课,让传统文化在红纸与剪刀的碰撞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课堂上,教学组的老师们以对称剪纸为载体,通过细致的折纸示范、灵动的纹样设计引导,以及充满趣味的剪刀实操环节,带领孩子们沉浸在剪纸艺术的奇妙世界。这不仅是一次手工课,更是一场数学几何原理与民间艺术的巧妙融合。孩子们在指尖翻飞的瞬间,既触摸到了非遗技艺的匠心温度,也直观领略了轴对称、中心对称等数学概念的抽象之美,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别样的文化育人动能。
教学组张煦涵老师以“千年剪纸话传承”为引,将课堂瞬间拉回到历史长河。她从新疆出土的北朝团花剪纸讲起,借助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为孩子们铺展开一幅从汉代萌芽、历经唐宋、至明清鼎盛的中国剪纸艺术画卷。随后,张老师巧妙地以“对称剪纸”为切入点,通过展示精美的传统窗花、自然界中晶莹的雪花结晶等实例,引导孩子们观察、分析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对称美学。
为了让非遗技艺的传承更加清晰高效,张煦涵老师创新采用了“步骤分解教学法”。她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看似复杂的剪纸工艺流程,细致拆解为折纸、构图、运剪等关键步骤,并通过高清投影实时展示每个环节的操作要领。针对初学者常遇到的折痕不对称、剪裁易断裂等技术难点,张老师通过反复细致的演示和讲解,让学生能够精准把握每一个操作要领。这种高效的教学方式,让非遗技艺的传承跨越了时空,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清晰掌握剪纸的精髓。
实践环节无疑是课堂的高潮。教室里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创作工坊。教学组成员提前准备的丰富模板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他们两人一组,或选择挑战复杂的“喜鹊登枝”,遇到难题时便凑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如何剪出翅膀的层次感;或选择简单的“小房子”,剪完后兴奋地互相交换,欣赏彼此的创意。当遇到技术难点时,张老师并未直接代劳,而是鼓励孩子们先自己摸索,或向邻组同学请教。于是,教室里便充满了“你看我这样折行不行?”“这里好像剪断了,怎么办?”这样充满童趣的讨论声和成功的欢笑声。
课堂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和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中圆满落幕。这些充满童趣与民族风情的剪纸作品,不仅是孩子们学习成果的直观展现,更是传统文化在他们心中悄然生根发芽的生动见证。这堂别开生面的非遗剪纸美育课,不仅让苗族土家族的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领略了数学与艺术的奇妙结合,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种子,为乡村振兴这幅宏伟画卷,添上了充满活力与文化温度的一笔。
责编:李慧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