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湖南安化县冷市镇胡家村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紧急避险行动,益阳市烟草专卖局(公司)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以“宁听骂声不听哭声”的担当,在暴雨中抢出黄金38分钟,用专业与温情守护了群众生命安全。
雨夜巡查:泥土滑落的细微声响
(开展巡查)
7月21日,受台风“韦帕”和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湖南省安化县冷市镇6小时内雨量达152.6毫米,当日,胡家村遭受50年一遇的暴雨袭击和山洪灾害。
当晚9点,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和村干部按照安化县防汛指挥部对冷市镇启动防汛应急二级响应要求,第一时间组织各村民小组组长、党员等力量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和应急处置工作。
(驻村工作队发现山体异常渗漏)
22时10分许,驻村工作队、村组干部在胡家村18组小九片响水洞区域巡查过程中,驻村工作队员姚煦球手中的强光手电突然照向村民胡胜祥屋后的山坡,“不对!泥土在往下渗!”六名浑身湿透的干部围着一处渗水的山体裂缝。姚煦球的身上滴着水,他的手指向屋檐下正在形成的泥浆流:“水已经冲进堂屋后墙了!”
此时,胡胜祥家屋后山体泥土已经出现松动现象,雨水冲刷泥土下泄渗入屋内,并且暴雨仍在持续,情况十分危急。
(泥土渗入村民房屋)
生死时速:转移路上跌倒三次
(队员们搀扶群众转移)
“现在马上转移!”村支书胡利民拍板决策时,52岁的胡胜祥还在犹豫:“下这么大雨,能去哪儿?”工作队员孙明伟直接搀扶起脊椎受过伤、行动不太方便的他,往应急安置点转移。转移路上,姚煦球在田埂滑倒三次,仍死死护住装有村民存折和药物的背包。22时30分,当最后一名群众到达村部安置点时,山体已经开始发出沉闷的轰鸣声。
发现险情仅38分钟后,22时48分,伴随着树木断裂的脆响,胡胜祥屋后山体发生泥石流,约200立方米的泥石流奔腾而下,瞬间冲毁了胡胜祥的房屋。“再晚半小时,后果不敢想……”事后清理现场时,胡胜祥从废墟里刨出半本浸透的相册,这是胡家唯一的全家福。
由于驻村工作队、村组干部巡查到位、果断决策、转移及时,胡胜祥一家无人员伤亡。
(被泥石流冲毁的村民房屋)
重建家园:锄头上的新生
为帮助胡胜祥一家解决燃眉之急,驻村工作队、村干部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其解决困难。在原小九学校安排了3间教室作为他家临时居住,并贴心地为其购置了油、米、锅、铲、灶、液化气、电扇、床、被褥被套等生活物资,保障其基本生活。驻村工作队耐心地给胡胜祥夫妇做思想工作,劝胡胜祥在临时安置点宽心养病、把身体养好。为保障胡胜祥儿子不因灾辍学,3名驻村队员在对其开展捐助后,积极联系共青团益阳市委、安化县教育基金会,为其争取了助学金。
在驻村工作队、村组干部的共同努力下,胡胜祥一家已从受灾的阴影中走出,积极开展灾后重建。7月25日清晨,胡胜祥接过工作队送来的复合肥,在自家菜地种下新一轮希望。镇党委书记在复盘会上红了眼眶:“我们没有英雄壮举,有的只是把每件小事做到极致的执着。”
避险密码:“第一时间”工作法
这场零伤亡的奇迹背后,正是驻村工作队在胡家村探索的“第一时间”工作法。
第一时间巡查:依托“网格化+大数据”,对全村危房、山塘、地质灾害点开展拉网式排查,建立风险台账,同时加强气象、水文监测预警,24小时轮班值守,及时掌握汛情和隐患动态。
第一时间研判:在巡查基础上,结合监测到的气象、水文信息及隐患排查结果,由帮扶队、村党支部及“党员突击队”共同分析研判汛情发展趋势和风险等级,为后续转移等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第一时间转移:根据研判结果,针对存在风险的区域和群众,及时组织转移,其中重点落实独居老人户“一对一”帮扶责任,确保存在隐患群众安全转移。
第一时间安置:在临时安置点体现温情关怀,常备慢性病药品、老花镜等物资,满足群众生活和特殊需求,保障转移群众的基本生活。
第一时间回访:灾后72小时内对群众开展心理疏导,持续跟进关注,做好灾后心理帮扶,确保防汛工作的服务链条不断档。
“我们把应急演练当真实战场。”姚煦球展示的防汛手册上,密密麻麻标注了各家各户的位置以及避险路线。
如今,胡家村受损房屋的原址上已立起地质灾害监测仪。但村民们都说,最可靠的“预警系统”永远是那些深夜里踏着泥泞而来的身影。
据悉,该起避险案例作为成功避险案例,受到应急管理部、湖南省应急管理厅通报表扬,安化县已将该案例纳入地质灾害防治教材,并在全县推广其避险经验做法。(通讯员 龚萦 聂济忠)
责编:李慧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