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8月22日讯(通讯员 张球利 游莹)近日,一面镌刻着“医德高尚暖人心,医术精湛救生命”的锦旗被送到湘潭县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RICU)医护人员手中。锦旗背后,是一场跨越96小时的生死营救——62岁的溺水患者王女士在血氧饱和度仅25%的危殆情况下,经医院多学科团队协同救治,从“鬼门关”被成功拉回。
8月10日清晨,湘潭县62岁的王女士在自家池塘边劳作时不慎踩空滑入水中。家人发现时,她已失去意识、漂浮水面,被紧急救上岸后,立即送往湘潭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接诊医护人员迅速评估病情:患者呈意识障碍状态,口鼻涌出大量粉红色泡沫液体——这是严重肺水肿的典型体征,提示肺部已遭受重创;而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结果仅为25%,远低于95%以上的正常标准,机体处于严重缺氧状态,生命体征岌岌可危。“立即启动危重症救治流程!”急诊团队争分夺秒,迅速为患者行气管插管术,打开维系生命的关键气道。然而,插管后患者随即出现血压、心率急剧下降,医护人员当即实施生命体征稳定干预。待病情稍稳,患者被携带转运呼吸机,紧急转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RICU病房,接受进一步精准救治。
转入RICU时,王女士已处于生命垂危状态: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差,肺部“洪水泛滥”般的肺水肿与潜在感染风险、多脏器因缺氧面临的衰竭危机、后续呼吸机依赖等问题,如同三道“生死关卡”横在面前。
医院迅速响应,RICU科室当即启动院级快速反应小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力量快速集结,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救治方案:立即予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通过床旁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明确肺部损伤细节;机械通气采用小潮气量肺保护策略,必要时启动俯卧位通气改善氧合;同步严密监测病原学指标与内环境变化,全力防范多器官功能衰竭。
在RICU病房,医护团队24小时不间断守护:实时监测生命体征、调整治疗方案、细致护理气道、关注患者意识变化……经过96小时的持续攻坚,王女士的病情终于迎来转机:肺部水肿逐步消退,氧合能力稳步提升,对呼吸机的依赖程度显著降低。
经全面、严谨评估后,医护人员为其成功拔除气管导管。目前,王女士意识清晰,生命体征平稳,已脱离危重症状态,正在进一步康复中。
责编:李慧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