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8月22日讯(通讯员 龙小倩)“孩子上学的事解决了,我们在屈原扎根更有底气了!”看着孩子欢快地走进校园,在屈经商多年的保安族同胞张小明难掩激动。这温情一幕,正是屈原管理区以实干践行“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生动写照。近年来,该区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用精准服务架起“连心桥”,以多元宣传播撒“同心种”,靠丰富活动凝聚“向心力”,更融入地域特色与创新实践,让各民族在这片热土上交融共生、携手前行,共同谱写民族团结进步的精彩华章。
精准服务解民忧,让温暖直抵心田
“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需”是屈原统战工作的鲜明底色。为纾解流动少数民族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区党委统战部牵头,联合教育、民宗等部门主动对接、靠前服务,为保安族同胞张小明协调解决子女入学难题,确保流动少数民族子女“按时入学、就近入学”,用贴心服务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当得知张小明家乡遭遇严重灾害,民宗干部带着本地企业捐赠的物资上门慰问,细询受灾情况和灾后需求,更联系公益组织为其家乡募集善款,鼓励他“咱们各民族就是一家人,再大的坎儿也能一起迈过去”,让来屈原的各民族同胞真切感受到“异乡亦故乡”的暖意。
为实现服务精准化,该区创新推出“民族服务直通车”机制,通过线上问卷采集、线下入户走访,动态更新流动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就业创业、文化习俗等信息,建立“一人一档”电子台账,让服务有了明确的靶向。像为独居民族老人匹配民宗干部“一对一帮扶”、为民族创业者对接专项贷款……从生活照料到发展支持,细致入微的举措精准覆盖不同群体需求,让他们得以安心生活,舒心发展。
多维宣传润人心,让共识深入人心
“看完《红色土司》,再听老师用屈原‘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诗句解读民族团结,我对‘各民族命运与共’有了更深的体会。”一名参与活动的中学生感慨道。这是该区以文化为媒、厚植民族团结理念的缩影。
从组织全区各单位集中观看《红色土司》等民族团结题材影片,同步开展“屈原精神与民族团结”主题讨论;到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班,邀请各民族代表与本地干部共讲“团结故事”,让百余名干部教师在互动中深化认同;再到创新利用第27届推普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节点,打造“楚韵+民族风”宣传品牌——在河泊潭三闾殿前举办“双语诵读会”,汉族干部用普通话吟诵《离骚》,藏族群众用民族语言译读,小学生们则用快板演绎民族政策;在社区电子屏循环播放“石榴籽抱抱团”动画短片,将“三个离不开”思想融入卡通故事;在公交站台设置“民族团结故事灯箱”,展示各民族群众在屈奋斗的真实经历……屈原管理区构建起“线上+线下”“集中+常态”的宣传矩阵,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理念转化为各族群众的自觉行动,在潜移默化中凝聚起坚实的思想共识。
多彩活动促交融,让情谊愈发友好
在武穆寺的国家安全日宣传活动中,各族群众不仅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横幅上郑重签名,更一起参与“民族知识问答接力赛”;每年的“民族团结一家亲”走访中,民宗干部与各民族家庭围坐谈心时,总会带上本地特产的端午粽子和各民族特色点心,在“互换美食”中拉近距离;凤凰乡河泊潭文化旅游区被精心打造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这里既有“民族风情展”,陈列保安族腰刀、苗族银饰等手工艺品,又设“同心菜园”,各族群众认领地块共种瓜果,成熟后一同分享“丰收果”。
更具特色的是“楚韵民族大集”——每年端午节,各民族齐聚河泊潭,通过缅怀屈原、龙舟竞渡等活动,传承共同的文化记忆。舞台上,楚剧《屈原》选段与蒙古族马头琴演奏交替上演;“美食区”里,回族油香、藏族酥油茶与本地蒿子粑粑同台亮相。张小明妻子带来的保安族特色小吃“馓子”次次被抢光,她那句“这就是我们共同的味道。”道破了民族文化在交流中互相接纳、成为彼此生活一部分的真谛,更凸显了各民族在文化碰撞中凝聚的深厚情谊。
如今,行走在屈原大地,民族团结的故事俯拾皆是:社区广场上,各族老人共跳广场舞;工厂车间里,不同民族的工人协作赶订单;校园课堂上,孩子们用画笔共同描绘“五彩中华”……交融发展的活力处处涌动,各族群众在这里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正以团结之心、奋进之姿,共同描绘着更加繁荣美好的未来。
责编:李慧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