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10月13日讯(通讯员 刘锦轶)校园餐,一端连着万千学生的健康成长,一端系着无数家庭的幸福安宁,是容不得丝毫马虎的重大民生工程。如何将这项工程做实、做细、做出温度,邵阳县第一高级中学以一场由党委书记陈小石和校长曹稳亲自带队的专项巡查为切入点,展现了一套以高位统筹、模式革新、科技赋能与多方共治为核心的全链条治理“组合拳”,为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与幸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样本。
高位推动,从“事件巡查”到“机制建设”
近日的巡查,并非一次孤立的检查,而是学校常态化监管机制中的关键一环。在党委书记陈小石、校长曹稳的带领下,巡查组深入商店与食堂后厨,其意义远超“找问题”本身,更是对已建立的“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的一次现场检验与压力测试。
此行所见的商店规范经营、食堂整洁有序,正是学校严格落实校园餐整治专项工作,构建起上下联动、闭环推进责任体系的直观体现。陈小石书记对商店“保本微利”原则的再强调,曹稳校长对商品品类与操作流程的严格把关,标志着学校管理已从事后整改的“被动应对”,全面转向事前预防、事中严控的主动治理新阶段。
模式重构,让校园餐回归“育人”初心
巡查中备受肯定的校园商店“自营模式”,是学校推动校园商业生态从“经营导向”向“服务导向”彻底转变的缩影。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斩断不必要的利益链条,确保每一分钱都切实用在学生身上。
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实现了米、面、油、肉、蛋等大宗食材的统一招标采购,依托规模优势精准控制成本,将节省的经费反哺于食材品质与食谱创新。如今,学生不仅能通过便捷的“刷脸”支付按需取餐,更能享受到由专业营养师团队制定的、一周五天不重样的营养食谱,每日食材种类达12种以上,真正实现了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的跨越。学校同步组建的专业化服务团队,正完成着从“做饭者”到“育人者”的身份升华,让餐食承载更多教育温度。
智慧赋能,为食品安全装上“数字引擎”
干净敞亮的后厨环境背后,是看不见的“智慧食安”防线在高效运转。邵阳县第一高级中学以科技为抓手,构建起“技防+人防”的双重保障体系。“互联网+明厨亮灶”实现100%覆盖,将后厨操作从“幕后”推向“台前”,接受全方位、无死角的可视化监管。而更深层次的变革来自智慧物联监管系统的引入:智能验货机严把食材入口关,AI后厨监控自动识别违规操作,恒温留样冰箱确保溯源精准。这套系统实现了从食材溯源、加工温度到消毒记录的实时数据采集与闭环管理,形成了“设备互联、数据互通、风险可控”的现代化监管新格局,让食品安全管理变得更精准、更高效。
共治聚力,在“阳光”下运行赢得信任
校园餐的终极评判标准是学生与家长的满意度。邵阳县第一高级中学提出“家长守护者”理念,构建起“学校主责、家长监督、社会参与”的共治格局。
通过成立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学校主动邀请家长代表参与食材验收、食谱制定与后厨检查,并定期开展师生满意度测评并公开结果。同时,畅通的投诉建议渠道确保对反映的问题“1小时响应、1日内整改”。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建立的食材供应商“红黑榜”制度,则从源头端强化了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这种“开门纳谏”式的监督,让校园餐在阳光下运行,极大地增强了社会的信任感。从一餐饭看一所学校的担当一次常规的校园巡查,折射出的是邵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在落实教育民生工程上的系统思考与坚定行动。通过高位统筹破局、模式重构革新、科技赋能监管与多方共治聚力,学校正持续将校园餐这项看似平常的工作,打造成为守护学生健康成长的坚实屏障和彰显教育初心的温暖名片。未来,邵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将继续巩固深化整治成果,在食谱科学创新、监管智慧升级及长效机制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确保将校园餐打造成守护学生健康成长、承载社会民生期望的“幸福餐”。
责编:李慧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