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杨斯涵 通讯员 戴志兵
“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这是湖南教育的硬核承诺!如今,这份承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100.85亿元资助资金精准落地,693.75万人次学子受益;所有学段、公办民办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个全覆盖”政策扎实落地……近日,湖南首次发布《湖南学生资助发展报告(2024)》,用实打实的成效,稳稳托住每一位学子的求学梦想与底气。
全学段兜底:织密“三个全覆盖”保障网
2025年8月底,张家界武陵源区协合乡黄家坪村的第八届“美丽公益”助学表彰大会上,被湖南医药学院录取的向佳真挚袒露心声:“这笔助学金对我和我的家庭意义重大。它缓解了我们的经济压力,更让我感受到家乡的关怀。”

在湖南,这样的温暖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向佳的经历正是全学段资助网络精准托举的生动缩影。
如今,湖南已构建起“奖、助、贷、勤、免(减)、补”六位一体资助体系,将帮扶触角延伸至教育全链条。
基础教育阶段实现“应保尽保”。学前教育为农村留守儿童减免保教费、发放生活补助;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全面落地,对特殊教育学生实行“一人一案”精准资助;高中阶段助学金与免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费政策形成合力,2024年资助资金同比增长8.3%,切实减轻困难家庭负担。
在筑牢基础教育资助防线的同时,湖南对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阵地——中职教育的资助力度也在持续加码。
在国家助学金、免学费政策基础上,湖南按照国家政策设置中职奖学金,既解经济之困,更激奋进之心。2024年,全省120余万名中职学子获得资助,15.2亿元资金让偏远山区少年靠技能改写命运。
从基础教育到中职教育,资助政策层层递进,而在高等教育阶段,这份“求学保障”的成效更为凸显。

长沙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陈玉婷自幼由祖辈抚养,曾因家庭困境两度错过升学,2023年靠国家助学贷款圆了大学梦。“是助学贷款给了我机会!”她的感慨,道出了无数被高等教育资助政策照亮的学子的心声。
为让新生顺利入学,湖南落实“滋蕙计划”新生路费资助、“绿色通道”等举措,2024年秋季学期,8.64万名新生通过“先入学后缴费”走进校园。555.52万元临时救助金,更为遭遇突发困境的学子及时送去温暖。
以资育人:从“经济帮扶”到“成长赋能”
资助的意义,远不止于资金支持。在湖南,“以资育人、以爱启智”的理念贯穿始终,让每一笔资助都成为学子成长的“助推器”。

南华大学截肢学子杨汶宪的蜕变,正是最好的证明。童年历经家庭变故与病痛的他,靠国家助学贷款迈入大学校园,在学校关怀下不仅成绩优异,更投身公益,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他说:“是资助给了我重生,我要把温暖传递下去。”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子陈洋羊,来自偏远山村,依靠生源地助学贷款和助学金完成学业。他将感恩化为动力,在专业竞赛中屡获佳绩,参与多项科研项目并发表核心期刊论文。

这样的成长故事,在湖南高校并不鲜见。2024年,全省高校受助学生中,8.8万人斩获各类奖助学金,更多的学子通过勤工助学实现自我提升。
社会力量的加入让爱心网络愈发坚实。2024年,全省社会捐资助学资金达1.85亿元:衡阳市“9·8”助学日募集800余万元资助9000余名学生;湖南师范大学募集186.4万元帮扶584名学子;南华大学设立27个助学项目,募集231.47万元惠及820人次。“百千万”资助育人活动更以百场宣讲、千校行动、万生圆梦,播撒感恩种子,形成“资助—育人—感恩—回馈”的良性循环……
受助学生吴敏在感谢信中写道:“这份资助让我明白,有很多人在为我们的未来助力。”
数智赋能:让资助更精准更高效
在大数据时代,湖南以数字化改革提升资助工作精准度与效率,让每一笔资助资金都用在刀刃上。“湖南智慧资助平台”与教育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阳光审批系统的全面推广,实现了资助申请、审核、发放全流程线上办理。
大湘西地区小佳因父亲住院急需用钱,她用手机提交临时救助申请,仅3个工作日就收到救助金,“不用跑腿,手机点几下就解决大问题”。
各地创新实践更形成了可复制的“湖南经验”:常德“六段14步”量化认定法,结合大数据比对提升资助精准度;永州推广“教育资助精准服务系统”,高效识别“十三类”特别困难学生,推动资助工作提质提速。湖南更在全国率先发布学生资助负面清单,明确20条“红线”,筑牢规范管理防线。
“十四五”以来,湖南已累计发放资助资金342.22亿元,资助学生2720.68万人次。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湖南将打造“智慧资助”样板,试点“AI智能认定”,扩大学前教育资助改革范围,用更立体、精准、温暖的资助体系,让每个困难学子都能在教育阳光下逐梦前行,为教育强省注入温暖力量。
责编:李慧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来源:华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