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11月11日讯(通讯员 刘文)盛夏七月,暑气蒸腾,却挡不住青年学子扎根基层的脚步。2022级视觉传达设计2班的张驰,随艺术学院实践团奔赴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在这片红色浸润、古韵流淌的土地上,开启了为期15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之旅。她以专业为笔,以热爱为色,在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交融处,勾勒出别样的青春答卷。
探非遗密码,用设计激活古老技艺
汝城历史悠久,蕴藏着瑶族银饰锻造、汝城香火龙、扎染等多项非遗技艺。抵达实践地后,张驰随团队走访了多位非遗传承人,在瑶族银饰工坊里,看着匠人指尖翻飞间绽放的银花;在香火龙传承人的家中,听着代代相传的民俗故事;在扎染作坊里,触摸着蓝白交织的素雅布料。然而,她发现这些珍贵的非遗技艺正面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年轻传承人稀缺,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脱节,传播渠道狭窄。
“非遗不该只停留在博物馆和老匠人手中,要让它走进年轻人的生活。”带着这样的想法,张驰决定用视觉设计为非遗“破圈”。她深入学习瑶族银饰的图腾寓意,提取“盘王印”“百褶纹”等核心元素;研究香火龙的色彩体系,捕捉火龙舞动时的动态线条;借鉴扎染的蓝白渐变美学,梳理出可复用的视觉符号。通过解构与重组,她将这些传统元素转化为现代设计语言,形成了一套包含纹样库、色彩体系、字体设计的“汝城非遗视觉基因库”,为后续的活化应用打下基础。

优乡村导视,用创意提升人居体验
在走访村落的过程中,张驰发现汝城县多个特色村落存在导视系统混乱的问题:标识牌样式杂乱、文字模糊、指向不明,既影响游客体验,也不利于展示乡村风貌。尤其是沙洲村作为红色旅游重点村,每年接待大量游客,不完善的导视系统成为制约旅游发展的短板;文明瑶族乡的民宿集群,因缺乏统一的视觉标识,难以形成品牌合力。
针对这一问题,张驰牵头组建“乡村视觉优化小组”,实地勘测村落路线,梳理旅游节点、公共设施、非遗工坊等核心点位。她结合之前构建的非遗视觉基因库,设计了一套统一且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导视系统:导视牌主体采用木质材质,呼应乡村自然风貌;边框融入瑶族银饰的卷草纹,底部点缀扎染蓝渐变;标识文字采用定制字体,将香火龙的曲线元素融入笔画设计,兼具辨识度与艺术性。

创文创IP,用艺术连接传统与市场
“非遗活化最终要走向市场,让传承人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基于这一认知,张驰以汝城非遗为核心,打造了文创IP“汝小艺”。IP形象以瑶族少女为原型,发髻融入银饰元素,裙摆采用扎染纹样,手持香火龙造型的画笔,既可爱灵动,又充满地域特色。
围绕“汝小艺”IP,张驰设计了一系列文创产品:笔记本封面印有非遗纹样与IP形象的组合图案,书签采用银饰图腾的镂空设计,帆布包融入扎染渐变与文字创意,还有手机壳、钥匙扣等实用好物。为了让文创产品更具故事性,她在每个产品的包装上都印有对应的非遗知识小贴士,让消费者在使用产品的同时,了解汝城非遗。
“这次三下乡实践,让我明白设计不仅是审美,更是解决问题、连接情感的工具。” 实践结束时,张驰在总结中写道。从非遗视觉基因库的构建,到乡村导视系统的优化,再到文创IP的打造,她用专业知识为汝城的非遗传承和乡村发展注入了青春活力,也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设计为民”的初心与使命。未来,她将继续深耕非遗活化与乡村设计领域,用创意与热爱,让更多传统技艺走进现代生活,让设计之花在基层沃土上绚烂绽放。
责编:李慧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来源:华声在线


